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故事 > 历朝故事 >

从诛杀十常侍一事上分析曹操和袁绍的优劣

本文发表于2021-11-25 23:11:27 最后修改于2021-11-25 23:11:270人浏览
  三国历史作为中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一说三国中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在演义第二回和第三回,对于诛杀十常侍的问题,曹操两次公开表态,但是意见却前后不一,甚至可以说,前后相抵触。

从诛杀十常侍一事上分析曹操和袁绍的优劣

    当灵帝病重,何进于十常侍中的蹇硕对立严重,各自都想杀掉对方拥立自己一派的皇子为帝。当何进召集诸位大臣商量尽诛宦官的时候,众人议论纷纷,而曹操挺身而出,公开反对,曹操以为:“宦官之势,起自冲、质之时;朝廷滋蔓极广,安能尽诛?倘机不密,必有灭族之祸:请细详之。”

可在不久之后,袁绍建议何进召集天下诸侯带兵进京,共同诛杀十常侍,曹操却表示:“若欲治罪,当除元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料其必败也。”

    当何进袁绍要大规模铲除十常侍的时候,曹操说不可以轻举妄动。当何进袁绍要召集诸侯进京的时候,曹操却以为诛杀十常侍交给一个狱吏就可以了。前后反差如此之大,为什么呢?

    曹操此人一生多疑,多疑是因为考虑问题周密,各方面因素都会去想,而不是说凡事只想到对自己有利的一面。

    当何进想尽诛十常侍时,袁绍慷慨激昂的说,只要给我精兵五千,我将尽诛阉竖,扫清朝廷,以安天下。袁绍此人一惯大言,乍一看颇有英雄气概。当然袁绍也是一代枭雄,自然也有几分见识。看他提议先立新君,正名之后再诛杀太监,确实是正途。但袁绍杀了那些太监呢?不过是十常侍之一的蹇硕罢了。

    但因为袁绍附和何进,曹操公开提出批评,袁绍由司隶校尉,改任为中军校尉,成为何进最得力的大将,曹操则原地踏步。

    曹操之所以如此说,有多个原因。

    其一,汉灵帝当时活着。灵帝和大臣之家关系一向不和,对十常侍信任不疑。为了册立皇子刘协,汉灵帝听从蹇硕的意见,想要召见何进,然后将其杀害。也就是说,灵帝坚定的站在了蹇硕一边,那对抗蹇硕就是背叛皇帝,只要汉灵帝一声令下,何进转眼就会抄家灭族。

    其二,中常侍掌握禁军,手中有兵权,皇宫又是太监的天下,入宫杀宦官无异于虎口拔牙。并且,十常侍人人都有一张庞大的关系网,就算是在何进家中,一些议论也难免传到十常侍耳中。若是只除掉一个,十常侍或者还会丢军报帅,一旦宣扬尽诛,一定抱成团,群起攻之。那就变成何进力单势孤了。

    袁绍附和何进,却取得了成功,是不是说袁绍就比曹操厉害,曹操判断局势就有问题呢?

    不是的,在曹操说完自己的意见时,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事直接改变了整个局势:汉灵帝在此时驾崩了。

    灵帝驾崩就意味着十常侍失去了皇权支持的

  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优势,没有皇帝作为后台,对付起来就简单多了。于是袁绍带兵入宫,蹇硕逃窜,被另一位中常侍郭胜杀掉了。

    当蹇硕死后,剩下的几位中常侍立刻转投到何太后门下。何太后和十常侍彼此需要,一拍即合。反倒是何进此时孤立起来。面对妹妹何太后的明确反对,何进再自己出面诛杀十常侍就失去了大义。袁绍力谏,为何进陈诉厉害。

    其一,说张让、段珪等人四处散步流言,说何进毒杀董太后,想要图

  安居在家是父子关系,受命于国家之事,是君臣之分。(没有父子关系)充分体现曹丞相执法严明,不询私情,教子有方,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种美德值得中华民族借鉴和发扬。! ----罗贯中

谋篡逆,如果此时不将其全部诛杀,以后必定成为祸患。做大事首先要名正言顺,现在何进册立少帝,正是口含天宪,代天行罚的时候。一旦流言深入人心,被敌对派利用,勾结十常侍,那何进就将失去立身的根基。其二,袁绍援引东汉窦武的例子,正是因为计谋泄密反而深受其害。窦武和何进一样是汉室外戚,而窦武之威望权势远远超过何进,却依然被害,不能不让何进心动。其三,袁绍极力说明何进此时力量强大,手中尽多才俊之士,只要何进一声令下,大事必成!

    即便袁绍如此陈诉利害,何进还是犹豫。此时若对十常侍纠缠不放,难免得罪自己的妹妹。而自己的弟弟何苗也虎视眈眈,一直巴不得自己倒台,平时没事都会在何太后面前抹黑自己,好爬上自己的位置,更不要说在兄妹已经有嫌隙的现在了。何进可不想因小失大。

    袁绍很着急,但是没法子。一会儿袁绍进宫,何太后正式通知他不要和十常侍闹翻,由她出面,这件事情就这样罢了。何进无可奈何。

了解更多三国故事,欢迎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更多有关三国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