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故事 > 历朝故事 >

空城计的详细剖析

本文发表于2021-12-08 16:59:08 最后修改于2021-12-08 16:59:080人浏览
  三国历史作为中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一说三国中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空城计深藏玄机,魏蜀两军统帅,心意相通,也许比通常的分析,更有令人琢磨的深意。

空城计的详细剖析

  诸葛亮刘备死后,迅速解除了危机,恢复与东吴的联盟,并平定南中,开始实施北伐曹魏的计划。蜀汉建兴六年(228 年)春,诸葛亮率蜀军第一次北伐,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今陕西眉县南)攻取城池的态势,以吸

  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肃西和县祁山堡)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闻风而动,相继叛魏降蜀。此次北伐,开始阶段进展顺利:收城掠地,招降姜维,一时关中大震。然而,蜀军的气势未能保留,诸葛亮没有遵守刘备临终时嘱咐,误以为谡是“匡世奇才”,重用这位“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参谋,他没有实战经验,又在关键时候被派去镇守街亭这一战略要地。马谡死背兵书,纸上谈兵,扎兵于没有水源的秃顶山上,满以为蜀兵可以“置之死地而后勇”,结果被魏军断了水源,蜀军大乱,被魏将张郃所败,丢失了街亭这个战略要地,蜀军的战场形势逆转,由攻而退,陷入了十分危急的处境,随时都有被魏兵堵截归路、全军覆灭的危险。

  诸葛亮面对这一危机,顿足长叹:“大势去矣,这全是我的过错造成的!”为避免更大损失,他急忙整顿人马,迅速实施撤退的策略。

  为防魏军乘势追击,急令关兴、张苞两员小将:“各带三千人马,在武功山小路两侧布置疑兵。如果魏军来到,敌众我寡,切不可战,只大声击鼓呐喊,用疑兵计吓退敌军。然后,急奔阳平关,撤回国内!”

  又命令张冀:“引领部分蜀兵,快速修理剑阁通道,为大军准备退路。”然后传令:大军悄悄收拾行装,分别从各自驻地快速撤回国内。

  此时,诸葛亮的

  安居在家是父子关系,受命于国家之事,是君臣之分。(没有父子关系)充分体现曹丞相执法严明,不询私情,教子有方,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种美德值得中华民族借鉴和发扬。! ----罗贯中

中军营地,在易攻难守西城县内,身边人马都已分派出去,城中已没有能战的兵力了。诸葛亮正要下令撤退,忽然哨兵来报:“司马懿亲率十五万大军,已向西城扑来,大军很快兵临城下!”

  这时,诸葛亮身边只剩下一些文官,连一员武将也没有,仅有的两千老幼病弱,根本无法应战。众官员听到这消息,一个个吓得面无血色,一声都不敢吭。大家明白,中军营地,正陷入绝境:战无力战——都是老弱病残,只有一些文官,没有武将;逃无法逃——此地路径狭窄,惟一大道已为司马懿占领。再加上辎重行李多,马匹车辆少,逃不出几里,就会被魏军的铁骑追杀殆尽。

  诸葛亮也心急如焚,忙登城观望。果然,西北方向尘埃滚滚,隐约已有大军奔来。

  诸葛亮沉思片刻,急中生智,立即传下将令:把城内所有旗帜全都放倒,藏匿起来!城内士兵,各自隐藏在驻地房舍、围墙内,不许走动呼喊,违令者立斩不赦!大开东南西北四城门,每一门前,派二十名老少军兵打扮成百姓,洒水扫街,不许神色慌张,不能举措不当。如果魏军冲到城前,不能退入城内,要镇静自如,一如既往。

  众人不解其意。诸葛亮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说:“我自有退兵之法,你们不必惊慌。”说罢,他身披鹤图长衫,头戴绸布便帽,令两个小童抱着一张琴、一只香炉,随他登上城楼。诸葛亮悠闲端坐于城楼之上,焚香摆琴,闭目静养,然后缓缓睁开眼,虚视前方,安然自得地弹起琴来。

  魏军先头部队兵临城下,见此情形,都不敢贸然前进,急报主帅司马懿。

  马司懿不敢相信,以为部下看错了,他急令三军暂停行动,自己飞马跑到城下,向城楼观望。只见西城楼上,诸葛亮丞相笑容可掬,轻松端坐琴前,伴着袅袅上升的香烟,旁若无人,安然自得,正沉浸在自己所弹奏的琴音中。他左边的童子,手捧一把宝剑;右边的童子,则拿着一把尘尾。城门口处,有二十余老少百姓正低头洒扫街道,有条不紊,不惊不慌,丝毫没有兵临城下的感觉。

  司马懿观望了许久,细细品听诸葛亮的琴声,他感觉到:弹琴人动作悠闲,表情自然,琴声优雅,没有丝毫破绽。

  身边的长子司马师兴奋地说:“我们即刻冲杀进去,活捉诸葛亮!他分明是故弄玄虚,肯定是空城!”众将也要求攻进城去。

  司马懿凝神谛听,忽然神色一变,露出紧张模样,忙下令:“后队改作前锋,前锋变为后队,立即撤退!”众人不解:并无异常情况。司马懿怒道:“立即撤退。违令者斩!”众将仍疑惑不解,但只好遵令撤退。

  离西城稍远,估计已脱离危险,司马懿才心有余悸地解释:“诸葛亮和我多年交战,他一生谨慎,从不冒险!如今城门大开,故意显示空城,引我军进城抓他。这定有埋伏,是个骗局!我军若贸然轻进,必中其计。”

  司马师问:“父亲一直凝神静听,并无异常动静,您为何突然改变神色,下令撤军呢?”

了解更多三国故事,欢迎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更多有关三国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