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故事 > 历朝故事 >

张昭不是投降派

本文发表于2022-01-10 08:29:14 最后修改于2022-01-10 08:29:140人浏览
  三国历史一直都是大家晶晶乐道的话题,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说三国,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张昭字子布,彭城(今徐州)人,自小好学,博览群书,尤专《左氏春秋》,并能写得一手精湛的隶书。还未成年,就被乡人举为孝廉,与当时名士王朗(曹魏时官至司徒),赵昱等成为密友,更受彭城才子陈琳(为袁绍撰写讨曹檄文者)的称赞。

张昭不是投降派

  张昭是位十分重视名节的知识分子。徐州剌史陶谦举其为茂才欲加的重用,但张昭因对方官声有亏而断然拒绝,布衣人反炒了封疆大吏的鱿鱼!一怒之下,陶谦将其下入狱中,多亏了好友赵昱倾身营救,才幸免于难。出狱后张昭南渡长江避祸于扬州(不是今天的扬州市,而是东汉的行政区划,包括今天的苏中、苏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孙策敬重张昭的品德才能,待之以师友之礼,任命为长史,抚军中郎将,东吴的政治军事,全部交他一手处理,孙策当起了甩手东家。

  张昭主事后,北方士大夫写信到东吴,一字不提主人孙策,倒将功劳、荣誉一概归之于他。张昭被夹在两难之中:告诉孙策吧,怕造成难以辩白的误会;不告诉吧,隐匿本身就是严重的罪责。在他进退两难中,孙策从侧面知道了,大度地笑道:“春秋时管仲相齐,这个也只说仲父(齐桓公称他为仲父),那个也只说仲父,而齐桓公(什么事情也不做),照样是周朝的霸主宗师。今天子布德才兼备,我能用之,你的功劳能不归在我的名下吗?”(见《三国志·张昭传》)看来,孙策的识人与豁达也是他人难以比拟的。

  不幸地是,反对分裂立主华夏统一的孙策英年早逝。在弥留之际,他把张昭招到病榻前叮咛:“假如我弟弟孙权不是成事之人,您就取而代之。如不能在混乱中获得成功,可以从容地归附曹操,不要有这样那样的顾虑。”(同上原文为“若仲谋不任事者,君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绶步西归,无所虑。”由此可见孙策对张昭的依重。

  孙策一死,刘备上奏章给汉献帝并获得批准,孙权被封为车骑将军,张昭并封为军师。在三国史上,这是唯一的军师。

  孙策死时,孙权年仅十七岁,还是位少不更事的孩提,还十分任性和狂悖,正是在张昭的匡佑下,才一步步走上正路的,今举一例即可见一斑。孙权在武昌钓台饮酒大醉,命人用水浇群臣,并说道:“今天都必须开怀畅饮,只有醉倒在台上,才能罢休。”张昭见状,出来坐到自己的车上。被孙权召回责问时,张昭答道:“昔纣王为糟丘酒池长夜之饮,当时亦以为乐,不以为恶也。”同上)

  孙策主事日浅,民心还未曾归附,东南六郡随时都可能发生内乱。孙权弟承兄业任车骑将军后,多亏有张昭辅佐,内安抚黎庶百姓,外周旋军阀使节,使东吴局势渐趋于平稳。及孙权年长之后,每次率军出征,都是张昭坐镇后方,负责政务和支前。张昭还是位通晓军事的统帅人才,孙权出征合肥时,张昭督领诸将征讨叛逆匡琪,一直到攻破豫章今南昌市,并在豫章南城歼灭了匡琪部将周凤所部。豫章一战打出了张昭的威风,自此之后,他多次统兵出征,常常跟随在孙权身边,成为谋臣的楷模。

  在张昭的主持下,东南抵定,民众也逐渐安居乐业,孙权野心也膨胀起来。鲁肃教唆孙权割地称雄时,张昭对此十分反感。他对孙权说:“鲁肃年轻,思虑粗浅而疏误太多,不能使用。(原文为:“肃年少,粗疏,未可用。”见《三国志·鲁肃传》,但孙权既已经怀有贼心,更因为周瑜曾告诉他:“鲁肃的才能,正可以匡佐时政,应广泛听取他的意见,以成就割据为王的功业,不能不录用。”原文为:“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同上)才使鲁肃找到了分裂华夏的平台。

  由于鲁肃的加入,以周瑜为首的军界国家分裂主义在东吴占据上风。适在其时,曹操在不适当时机给孙权的私人信件,必然在东吴中集团中发生激烈争论。

  张昭、秦松从国家统一的立场出发,主张顺应曹操,送儿子到许昌去做官(实际上成为人质),这是思虑弘远的正论,如真能这样,则国家至此就

  尝思鹪鹩尚存一枝,狡兔犹藏三窟,何况人乎 ----罗贯中

可以复归统一,刀兵入鞘,内战立止,上藩屏中央恢弘正气下,下保护生灵免遭涂炭,哪还有此后七十二年的天下三分和军阀混战!哪能使全国百姓仅留下十三分之一的悲惨!

  鲁肃、周瑜则不同,在国难当头之日,他们所想的,只是自己的功名前程和封妻荫子,将普通民众的生死存亡置之脑后。为了能实行分裂,就将个人目的深深地掩藏起来,以貌似无私的超然去说服孙权,鲁肃道:“我可以顺应曹操,你则不可以。我顺应他,他能将我放到家乡去做官。以才能和现在的职务作参考,至少,也是个下曹从事,出门有牛车乘坐,有下属和护从跟随,可以和一批读书人成为朋友。在逐渐升迁中,当个州牧刺史或郡太守不在话下。你顺应曹操想有个什么安置呢?”(原文为:“今肃可迎曹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曹,曹当以肃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曹,欲安所归?”(见《三国志·鲁肃传》)这段谈话的潜台词则是,如果你顺应了曹操,其后果远不如我等,会死得十分难看!再没有比这段谈话更具教唆性了。孙权感慨地说道:“那些人(指张昭等)所持的意见,令我十分失望,你剖析出了大计方针,正附和我的主张,这是上天把你恩施给我呀!”(原文为:“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施我

  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也 ----罗贯中

也”见《三国志·鲁肃传》)

  孙权从一己私利出发,终接受了分裂国家,割据称雄的方针。唯一顾虑的是能否取胜?在信息十分闭塞的那个时候,曹操的“八十万水军”对孙权具有十分巨大的威慑力。众人都以为:曹操以汉献帝名义征讨四方,有极大的政治优势,顺者为忠,逆者为叛,别人难以违其意。到了四境已平,国家即将统一的时候,抗拒曹操在道理上更加不顺。更何况,东吴六郡所凭靠的是长江天堑,但是今天荆州已为曹操控制,刘表的水军及千艘舰船都为曹操所利用有,沿江又布署着众多步兵。如果他水陆俱下,长江天堑之利为敌我共用,但敌众我寡的悬殊性却无法相提并论。与其兵败被擒,莫若归顺服从。

  在几乎舆论一边倒时候,孙权当然更加惶惑。戳破“八十万水军”这张纸的是周瑜、诸葛亮两人。周瑜在奉承了孙权一通之后,分析曹军说:今北方尚未完全平静,加之超、韩遂在关西(潼关以西)为患,(故而有后顾之忧)。而舍弃鞍马,乘舟楫过江与我们作战,不是北方军队的长项;况又逢隆冬,马无干草;指挥北方步兵奔驰于江河湖海之间,又不服水土,必生疾病。此四条是兵法大忌,而曹操都触犯了,这次生擒他正是时候。但是此时的孙权在政治上已渐成熟,周瑜对曹操军队虽有鞭辟入里的分析,但东吴动员六郡之力,尚难满足周瑜提出的五万之数,勉强只能以三万人拨付,而曹操“八十万水军”依然是压在他心头的一块巨石。

  荆州为曹操所得时,诸葛亮就在那里,而且在当阳长板坡一带有战斗接触,对敌方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当他为刘备出使东吴促成联合是,不辱使命地完成了三项任务:其一,使用激将法刺激孙权坚定抗拒曹军的勇气,即在掌握了孙权意欲分裂国家却底气不足的心里后,指出孙权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见《三国志·诸葛亮传》以下同)是非常危险的,劝他要当机立断。这一招果然有用,孙权表态道:“我不能放着东吴六郡地盘十万大军的力量不用,而爱他人所控制。我抗拒曹操的决心已下定了。”(原文为:“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而受制于人。吾计决矣!”)其二,亮出了刘备的底牌加以炫耀,以证明己方有与之联合的力量。当孙权担心刘备新败后难有作为之时,诸葛亮说:“刘备军队虽然在长板坡失败,但返回的溃散将士及关羽水军精锐还有一万人;刘备旧部和刘琦江夏郡将士加起来也不少与一万。”(原文为“豫州军虽败于长板,今战士还者及关于水军精甲万人。刘综合江夏战士亦不可下万人)。实力是联合抗拒曹操的基础,刘备的两万军队对缺兵少将的孙权来说,无异于从天上掉下了馅饼,他自始担心失败的紧张心情终有缓解。而且,即令失败了,刘备因为有投靠之后又反叛的不光彩历史,自然成为替罪羊,自己的处境会好一些。其三,诸葛亮精当地分析了曹军貌似强大,实则十分虚弱的形势。首先,以曹军五千轻骑跨过汉江追赶刘备逃军时,一日一夜只能跑三百多里的事实,证明曹军由于连年征战,已十分疲敝,战斗力已严重下降,并以“强弩之末,势不能射穿鲁缟”加以形容;其次指出“北方之人,不习水战”的弱点;再次分析说:“荆州百姓表面上顺从了曹操,但不是心悦诚服,而是迫于曹军的压力”(原文为“荆州之民附曹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其四:为孙权指出了抗拒曹操的光明前途,“今天如能派猛将率领几万大军,与刘备用心协力,必然能打败曹军。曹操兵败后必然北归,这时候,荆州、东吴的势力已很强大,割据为王的局面也就形成了。”(原文为:“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曹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相关人物:张昭[吴] 孙权 曹操 鲁肃 周瑜 孙策 刘备 诸葛亮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