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故事 > 历朝故事 >

无为思想让司马懿攀上权力之颠

本文发表于2022-02-20 07:52:55 最后修改于2022-02-20 07:52:550人浏览
  三国历史一直都是大家晶晶乐道的话题,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说三国,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无为思想让司马懿攀上权力之颠

  <;晋书·宣帝纪>;里说司懿"伏膺儒教",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司马懿应该属于道家一派,至少在策略上他借用了道家的"无为"思想,做自己的"有为"之事。民间有谚语说"死诸葛吓走活仲达",来源于<;三国演义>;里的故事,<;三国志>;里是怎么也找不到这个典故的。不要小看了老百姓的智慧,就这么短短的八个字,已经把司马懿的道家思想活脱脱地表现出来了。司马懿的道家思想,可以用"隐忍"两个字来概括,他的谋,他的奸诈,他的远虑,无不体现出他的"隐忍"。常言说:道可道,非常道。咱今天就说说司马懿的非常道。

  为求自保,与曹操进行生命赛跑。曹操征讨张鲁的时候,司马懿随军。既得汉中,曹操想退兵,司马懿就建议曹操一鼓作气拿下刘备的地盘,被曹操否定,还帮助曹操创造了一个成语,曹操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得陇望蜀"就是这么来的,应该有司马懿的功劳。经此一事,司马懿感觉自己的野心已被曹操察觉,所以,开始了隐藏个人野心的行动。在建安二十四年(219)怂恿曹操自立为帝,他说:"汉运垂终,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之称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谦让者,畏天知命也"(《晋书·宣帝纪》)。这样的怂恿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减少曹操对自己的猜忌,二是可以向曹操表明自己的忠心。曹操嘴上不同意司马懿的劝进,但心里是高兴的,司马懿是个能臣,在这个大问题上支持曹操,自然会博得曹操的信任。在曹操有生之年,司马懿一直小心谨慎,勤勤恳恳,"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他用"隐忍"之道与曹操耗生命,看谁耗得过谁。曹操终于没有耗得过司马懿,曹操一死,司马懿就成了佐助曹丕的第一人。

  打持久战,与诸葛亮进行战争周旋。司马懿在战场上与诸葛亮多年对抗,史家谓之"兵动若神,谋无再计",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司马懿对于既定的战略从来都是"谋无再计"的,要么不动,要动就一定做到"兵动若神"。对蜀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司马懿做了全盘考量。蜀汉弱小,领土只是魏国的五分之一,人口

  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陨,名可垂于竹帛也。 ----罗贯中

就更少了,当时的魏国人口是全国的四分之三。经济上,魏国的生产力相当发达,农业基础好,蜀国要相对落后许多。人才方面,蜀国发现一个人才,魏国可以发现3个。也就是说,诸葛亮想灭魏几乎就是不可能的。在这种前提条件下,司马懿清楚,若是换了自己,也一定会像诸葛亮一样,集中兵力,北上伐魏,力求速战速决。诸葛亮消耗不起,司马懿却有着打"持久战"的资本。司马懿的"持久战"战略就是紧守关隘,闭门不出,你诸葛亮着急想交战,我偏不理你,当你粮草不足的时候,看你还走不走人?这种"不战而屈诸葛之兵"的策略,说白了,就是道家所讲的"无为"思想,但这个思想到了司马懿的手里,却有了积极进取的意味。

  无视人格侮辱,"无为"即是"有为"。<;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急于和司马懿进行决战,司马懿就是坚守不出,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了件女人穿的衣服,想激将司马懿出战,身边的大将一个个气得眼睛都绿了,司马懿却大大方方地穿起女人衣服,全不当一回事。罗贯中这样的描绘绝不是凭空杜撰,司马懿是有这样的性格特点的。他的前任大将军曹真不正是因为做不到"隐忍"而命丧老黄忠之手的吗?表面上的"隐忍"是为了争取更大的胜利,司马懿做到了,让诸葛亮多次北伐也劳而无功,最后在五丈原做了秋风中的落叶,蜀国从此再无人是司马懿的对手了。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