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故事 > 历朝故事 >

破解《三国演义》四刘与四谋士的关系

本文发表于2022-01-03 20:47:19 最后修改于2022-01-03 20:47:190人浏览
  三国历史一直都是大家晶晶乐道的话题,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说三国,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三国演义》的文学结构和人物关系十分复杂是举世公认的,但笔者在作了拉网式的研读与搜索之后,发现它杂而不乱,浑然一体,几乎找不到任何一个不能诠释的字句,任何一处不可化解的矛盾。如此说来,就算它是一个游戏、迷宫、猜想,也是很值得玩味的。这里再次提醒大家,看《三国演义》时请暂时抛开毛宗岗父子和《三国志》,就像看八十回的《红楼梦》时忘掉“脂砚斋”和清宫秘史一样,两部小说都已构成文学自足。殊不知在文学和历史之间,隔着严整的哲学篱笆;在真文人和假文人之间,隔着高深的天才思维。事实上,也只有用文学以及它所包涵的哲学眼光去阅读(史料略作补充),才能带给人纯粹的快乐,不再有迷惘,不再有牢骚和争执,人情世事尽皆于无声中融润、合一。这大概也是所有作家都希望与读者形成的感应吧。那么我们就给罗贯中一次机会,去沐浴600年前中国文学的春风? 

破解《三国演义》四刘与四谋士的关系

  一、刘备为什么要先玩“桃园三结义”  

  刘备究竟是要守天下还是夺天下?这是《三国演义》没有正面回答的第一个问题。诸葛亮是要帮助刘备还是利用刘备?这是《三国演义》留下的更大疑问。然而,我们每一个读者都必须弄清它,否则就没有进益。中国古代文学之所以需要评论,就是因为其间大都使用了“回护”、“隐秀”之法,有政治避险的因素,也有艺术上的追求,这里暂时不管它。笔者认为揭去回护,上述问题都有答案且只有一个答案:刘备是为了失而复得天下,谋求汉家继刘邦、刘秀之后的第三次反转和连任,换瓤不换皮。诸葛亮则是要借刘备之力起家、建基,然后谋求王道、政体和哲学的全面更新,皮瓤皆换。他们仅有变革程度的不同,都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力量。假如我们不认可这一事实,《三国演义》就真是一部不值得研究的“笑谈”了,社会也就永远停滞不前了。“篡逆”对于统治者来说是洪水猛兽,但对于民族这一生

  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同戮! ----罗贯中

命体而言,却是必不可少的阴阳顺逆,即新陈代谢。只分合理不合理。貌似“反曹拥刘”的老儒罗贯中实际非常非常新锐。

  先来看看刘备为什么要桃园三结义?

  按照封建社会的潜规则,判断汉室到底具不具备改朝换代的合理性,关键要看刘家到底还有没有能人和王者。如果有,那么不管他在哪里,干何种营生,都应当拉出来溜一溜。经过一番大浪淘沙,终于冒出了一个很牛的人——刘备。他不但长有一副帝王相,而且心理素质极佳,可做到“喜怒不形于色”,让人难摸深浅。不过我们只要把握一点——看行为,不看言语——就不难窥破。就像判断股票走势一样,重点关注成交量的变化,不看价格起落。

  刘备首先自省出刘家衰败的内在原因是只剩下“仁”了,而且都是怕阉人、怕老婆、怕舅子的虚仁。但无论是守天下还是打天下都不能缺少实仁、实义和实勇三大件,当初刘邦、刘秀就是三者兼顾。刘备自信自己从中山靖王那里承袭的“仁”还是蛮货真价实的,只缺乏“义”和“勇”,所以他就拉了关羽和张飞结拜异姓兄弟,强强联合,还组建了一支游离于官方和民间之外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其实严格说,该组织并不合法:第一,刘备虽姓刘,且自诩皇室宗亲,但没有被确认,实为一介农民,所以没有守在招兵榜前半路截获政府资源,私自组建“义军”的权力。第二,如果真是皇亲,那就不允许与异姓结拜兄弟,会破坏皇家姓氏的纯正。第三,他们兄弟虽然帮助过“义军”镇压农民起义,但关羽也有过“造反”前科,张飞鞭笞过督邮,又都属于贼军、草寇行为。

  不过乱世就是乱世,政府的合法性都遭到颠覆,哪还有人追究似是而非的擦边球呢?这便是刘备的第一高:有眼光,有胆识,民主开放,因时而动。但尽管他大造声势搞结义,还是只在民间有些影响,上流社会没人理睬,比如袁绍等诸侯就都不认识他。他便来了个第二高:主动求发展。与伯乐识千里相反,他是千里马找伯乐,很快便瞅准了一个可能赏识“三驾马车”的人——曹操。曹操作为最具夺天下志向和才华的人,当然对仁、义、勇的真功夫求之不得。他正好与刘家人相反,重实不重名。于是刘备就若即若离总在曹操跟前晃悠、露才。

  作为曹操来说,主观上本只想利用他们为自己效劳,无意中却帮刘备炒作了一把,声名鹊起。例如,他先是给刘备机会,让汉献帝拿着家谱证实了其皇叔身份,后又给了关羽机会,让他诛斩颜良、文丑,潘Ю镒叩テ镅案纭F浼涔赜鹗羌缺硐至俗约旱囊搴陀拢卜闯牧肆醣傅娜室濉9懦钦恫萄艋拐凵淞苏欧芍室濉! 

  二、刘备在曹操和刘表之间玩资产置换  

  总有人问,刘备初期四处打游击,究竟是要干什么?真像他自己说的原地踏步、毫无作为吗?非也!他是一天天向着目标迈进。这又是他的第三高:先从曹操这里赚到无形资产,再到刘表那里换取有形资产。他之所以不先投靠刘表就是因为看透了“表”哥重名份,重表象的本质。譬如当初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保刘协时,刘表就袖手旁观(惟有想从孙坚手中抢夺玉玺时表现积极)。祢衡这样的高人也被他借刀所杀。刘表是只要还稍有保家之力就不容别人插足,热炕上只睡老婆和舅子。

  所以,刘备是一点功夫也没有耽误,工作效率极高。他在流浪时既为自己养肥了一个汉贼靶子、新一代的王莽,积累了刘表看重的仁、义、勇名声,还等到了刘表急需要人保卫荆州的时机。此刻再去投亲当然是一蹴而就了。而在刘表看来,这位连皇上都拜倒的皇叔,连异姓老弟都千里追寻的仁兄,连曹操都惧怕三分的刘家骄子,我是该待其为上宾了。

  尽管刘备后来又被蔡瑁扫地出门,但他从刘表那里得到的遗产——新野和刘琦(他管辖江夏)还是帮了他的大忙。别小看了这两处,那是整个徐州、豫州都比不上的战略要地,也是从曹操那里无论如何也得不到的实惠。刘备很清楚,曹操能给他名、给他钱,给他五万兵马,但不会给他地盘,即使徐州和豫州也不愿意。为了不让曹操疑心,刘备便一次又一次主动放弃了根据地,四处奔波。惟在得到刘表的新野、江夏之后,就不撒手了。江夏也成了赤壁大战撼倒曹操的支点。之后,刘备再以荆州为支点去与刘璋谈判。

  可见,刘备实施的是曹操、刘表双轴心战略。他就像一个从地球飞到月亮上去的宇航员,先不得不绕地球飞行,一旦翅膀稍硬就摆脱曹操,绕刘表飞行,然后登月,筹划反攻地球。诸葛亮是第一个识破刘备用心的人,他在隆中说应先取宗亲刘表、刘璋,实际就是刘备的本意。所以刘备在表面强烈反对的情况下,还是拜诸葛亮为军师了,他要的就是这样一个知心人、狠心人。

  刘备的“三高”策略和行动证明,他的确具备获取刘家政权的资格,将刘协、刘表和刘璋一一取代

  勇将不怯死以苟免,壮士不毁节以求生 ----罗贯中

是属于合理禅让、优胜劣汰。(注:皇叔比皇帝高一辈,相当于部分取代了刘协的光环。)

  然而,刘备顶多只能算刘家的超人,走出刘家,他就卡壳了。不要说他的义和勇都是从他姓所借,就是合在一起也超不过曹操和孙权,还不得不求助于徐庶、诸葛亮和庞统。一个人的手足勉强可以移植,思维器官就不能移植了。移植后还是自己么?那么一个头脑和手足都不健全的家伙有什么资格获得全中国皇帝的连任呢?所以,诸葛亮等刘备折腾够了,东征行将失败时,才说:“汉朝气数休矣。”“篡逆刘汉”从此也成为了他名正言顺的事业。诸葛亮的伟大之处不是愚忠,而是像他的名字一样,追求明、亮。  

  三、四谋士对四刘玩交叉“盯防”  

  《三国演义》中有四位关系非同一般的谋士:程昱、徐庶、诸葛亮、庞统。他们不但与水镜先生司马徽都有过交往,还不约而同地以才识相差“十倍”自谦。如程昱说徐庶十倍于自己,徐庶说诸葛亮胜自己十倍,诸葛亮又说庞统强自己十倍。这种说法一再出现就不得不引起我们注意了。其实,他们就像刘室的宗亲、诸葛的同姓兄弟、刘备的异姓兄弟、曹操的同/异姓混合兄弟(夏侯)、孙氏父兄、司马家族一样,他们是属于同门校友类型的集团。只是合作形式隐蔽,仅仅体现在精神层面。

那么,他们有什么样的精神追求呢?先反曹,后反刘!从哲学上说,他们是先借儒家反法家,再用“儒法混”反儒家。他们的十倍差异则表现在:一、时间差。高人往往眼界远,能沉得住气,出道较晚。他们四人的出场顺序也正是昱、庶、亮、统。二、空间差。高人往往控制能力强,管理范围大,所以有十里之才,百里之才,千里之才等说法。他们的初始战功也的确如此,程昱取东阿县,徐庶取樊城,诸葛亮取荆州,庞统取西川。但我们很容易发现,程昱和诸葛亮的终生成就要远大于徐庶和庞统。这是何故?原来他们还有第三方面的差异——阴阳差。前面“十倍”说的都是表面的毕业考试成绩,我们可以称之为智谋或阳谋。但在实战中还有违背忠孝、信义等不择手段的权谋或者说阴谋。四人中阴谋只分两等,诸葛亮为上等,程昱为下等(这里的讨论不包括司马)。诸葛亮智谋不及庞统,但权谋比他高;程昱智谋不及徐庶,但权谋高。玩智谋者忠顺,玩权谋者逆反。

  俗话说,兵不厌诈。孙子甚至说自己的阳谋也皆为诡计。可见阴、阳就像忠、逆一样,本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均衡掌握,合理运用。准确说阴谋还属于攻心术的范畴。然而,在阳尊阴卑的封建社会,阴谋是从老师和书本那里学不到的,只能靠自我参悟、自主研发。可一旦拥有就能出奇制胜,改变自己的命运。程昱和诸葛亮就是因为阴阳兼通而从排名榜中脱颖而出了。《三国演义》有个特点:计划赶不上变化,事在人为,明天总是新的。此亦现实世界的魅力所在!

  再来看看“四谋士”与“四刘”的盯防关系。我们知道四刘地位从高到低是刘协、刘表、刘璋、刘备(其中刘表的荆州虽比益州面积小,但地理通坦、中枢,权位也就稍高)。实际能力则相反,是备、璋、表、协,从他们拥有过的地盘大小和灭亡顺序也能反证他们的实力。四人的相互关系则是:地位高的先期看不起地位低的,后期又求助于地位低的;能力强的先期不帮助能力弱的,后期又想取代能力弱的。

  四谋士由于存有隐性的阴谋、阳谋差别,所以他们与四刘并不是一级盯一级的关系,而是交叉盯防。比如攻心专家程昱提前看出了刘表的枯朽,阳谋士徐庶则反应慢一些(他最初准备投靠刘表就是想帮刘表取代刘协)。比如诸葛亮也提前看到了刘备的不足,而庞统一时则没看太清。这样,盯防关系就变成了程昱盯刘协、刘表;徐庶盯刘协;庞统盯刘璋;诸葛亮盯刘璋、刘备。

  不过事情总是在变化,实战中还演化出了“二过一”和“一打二”等技法。《三国演义》,你不要太精彩!  

  四、徐庶不是被程昱暗算,而是玩不下去了  

  主流观点都是认为徐庶是被程昱欺骗,为孝母而放弃了自己的前途。实际这是小看了徐庶。常言说,能孝必忠,他怎么会弃国而愚孝呢?他的眼光和境界比老母亲都不如吗?须知徐庶追求的是忠孝两全,而且忠在前,孝在后。

  第一,他在帮助刘备打了两场胜仗之后,已是曹操的大仇人,而自己又不打算为曹操设一谋,那么进入曹营,会是什么结果?非但救不出母亲,还会一起遭罪,甚至被杀害。与其愚孝、送死,还不如派赵云、张飞等人去暗中营救吧。再者说这位大孝子能死心塌地跟母亲到曹营,为什么不能跟她一起去地府呢?原来他到曹营的主要目的是想换种方式为刘备,为国家出力。后来在赤壁之战中他便发挥了很大的内应作用(防马腾)。这大概也是九泉之下母亲最愿意看到的吧。徐母啊,您儿子是很出色的克格勃,不要再错怪他了。

  第二,按理说,徐庶向刘备推荐完诸葛亮也就仁至义尽了,但他还特地放下母亲的事,去草庐亲自请一趟。而孔明“闻言作色曰:‘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说罢,拂袖而入。庶羞惭而退。”徐庶为什么要去自讨没趣?孔明为什么要说自己是替罪羊?因为徐庶虽然打了胜仗,但并没有伤到曹操的筋骨,反而将事情闹大了,接下来他不知该如何收场。所以徐庶只好交出手中的接力棒,请能力更强的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很清楚他的来意,所以他并不同情这位孝子,反而埋怨他不该将烂摊子抛给自己。

  可以见得,这中间并非是徐庶单方面无私举荐了孔明,孔明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挽救了徐庶。假如徐庶一离开,刘备就遭受惨败,他的前功还有什么意义?所谓孝母不就像刘备为报兄仇而东征一样,无人喝彩吗?

  同时,我们也不能单方面责备程昱不该向徐庶使了阴谋,当徐庶决定将计就计、借机半引退之后,我们就应该认为是程昱给徐庶送了一个很舒服的台阶。之所以说阴谋并不可恶也是这个原因。其间徐母虽死,却成全了儿子的事业,成全了自己的英名。这不也是她最大的心愿吗?

  第三,徐庶到了曹营之后,实际上有大把的出逃机会,曹操甚至派他游说过刘备。但徐庶并没有接受刘备的挽留。一方面他是不想与诸葛亮竞争,认为在曹方也同样可以反向帮助刘备;另一方面,他替刘备考虑,认为应从曹操手中反夺荆州才合道义,所以自己只要惹恼曹操就行了,余下的事就让敌人去做(徐庶游说时就曾劝刘备先放弃荆州樊城)。也就是说徐庶虽然不想让自己,让刘备去干掉刘表,落下不忠不义之名,但并不反对别人去干。徐庶自从向司马徽反映说刘表“徒有虚名,盖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者也”,就对他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此人非灭不可。而最后反夺荆州则是徐庶自己完不成,要请诸葛亮解决的难题。

  经过这一穿插跑动,徐庶就与程昱完成了“二过一”,程昱在队友扯出空档之后随即操刀射门。他一人连续包办了刘协和刘表,所以又是“一打二”。徐庶下半辈子很轻省,只需做哑巴盯着刘协死去就行了。至此,“四刘”才除掉了一半。 

  五、庞统逆取西川比诸葛亮玩得转  

  或许徐庶激流勇退很容易理解,因为他能力用到了极限,本性又孝义,对自己主子的主子刘表下不去手,便只好给程昱“放水”,同时请诸葛亮作“牺牲”。但庞统是怎么做呢?说起来会让人大吃一惊。

  对于庞统之所以没有留在东吴,一般的看法是认为孙权看不上庞统的长相,或者说孙权不愿接纳一个自己控制不了的激进分子。实际上主要还是庞统看不上胸无大志的孙权,他在东吴做短暂停留是为了曲线救刘,完成赤壁之战。他的做法与徐庶躲进曹营异曲同工,既不干扰同伴,又能形成三方策应。

  所以,赤壁之战后他就马上来找刘备了。只见他采用了与诸葛亮完全相反的择主方式——从最底层做起。我们说庞统对刘备的性情和现状是作了研究的,孔明未到之前,刘备是求贤若渴,现在有了孔明,再招军师就得挑拣挑拣了,所以庞统并不急于出示鲁肃和孔明的推荐信,只想找机会展示比孔明更高的真才实干。果然,他在耒阳征服了刘备。

  从这件事情也可以看出,庞统若真想进入谁的班子,是总会有辙子的。连进门的本事都没有,还敢号称“凤雏”吗?想当初曹操的水寨都能任意出入呢!他在东吴“面试”时冲撞孙权,只是想在不得罪孙权的情况下开溜。当孙权“问曰:‘公平生所学,以何谓主?’统曰:‘不必拘执,随机应变。’权曰:‘公之才学,比公瑾如何?’统笑曰:‘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权平生最喜公瑾,见统轻之,心中愈不乐。”后来当鲁肃建议庞统往荆州投刘皇叔时,他说:“统意实欲如此。”“此某平生之素志也。”

  诸葛亮拿下荆州之后,面对“民强地险”的西川,也开始无计可施,玩不下去了,既不知该如何劝说假装仁义的刘备篡夺刘璋,也不敢为西川再打一场赤壁大战,所以他便借吊孝周瑜之机去请比自己高明的庞统,或者也可以说是“享祭之牺牲”,因为诸葛亮有自己的理想,须继续保持愚忠形象,不能表现出狠心的一面。庞统便颤颤巍巍来报到了。

  庞统的确比孔明有才,他意识到刘备在取荆州时必须装仁义,因为还要图将来刘璋的好感,但到刘璋这里就可以彻底撕破脸“逼宫”了。理论上,他只用“逆取顺守”四个字就将刘备轻松说服。武功上,他只用黄忠、魏延两位孔明不要的“末将”就实现了西川突围。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程昱请徐庶,徐庶请孔明,刘备请孔明,孔明请庞统,还是庞统劝说刘备,都是两厢情愿的关系。就像现在的投资洽谈会一样,会上交换备忘录只是个仪式,双方互给面子。刘备就是跑断腿也请不动司马徽吧?  

  六、庞统突然不想陪昏花的刘备玩了  

  就在西川势在必得、大功告成的时候,事情出现了转折,孔明向庞统发出了一封死亡恐吓信,那么庞统该如何应对?我们说这是一场比程昱与徐庶表演更为隐秘更为悲壮的“二过一”。隐秘在于罗贯中为顾全孔明的整体形象而没有明写;悲壮在于徐庶失去的是年迈的母亲,而庞统奉献的是自己三十六岁的年轻生命。好不令人唏嘘叹息!写到这里,同龄的笔者潸然泪下,为什么他这样懂理?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舍生忘死,我能做到吗?

  前面程昱是利用徐庶的至孝,先劫持徐母,再招降徐庶。诸葛亮则是利用庞统对刘备的至忠,刘备对庞统的至爱,先动摇刘备之心,再灭掉庞统。程昱和诸葛亮就像排球运动员,将球打到对方两个人的中间,迫使他们在互让时出现失误。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有个广汉人彭羕向刘备密告说敌方有人要决涪江之水淹魏延、黄忠的前寨。还说:“罡星在西方,太白临于此地,当有不吉之事,切宜慎之。”此举不但救了刘备数万人性命,还斩了川将泠苞,化凶为吉。

  那么是谁制造了这命悬一线的险情呢?是刘备。泠苞先前已被魏延活捉,但刘备偏要将他释放。魏延说:“此人不可放回。若脱身一去,不复来矣。”玄德说:“吾以仁义待人,人不负我。”在优势尚未完全确立之时,竟可以这样不结合实际情况滥施仁义,真是愚仁至极了。既然仁义都可以换仁义那还用得着逆取吗?可见刘备开始昏花僵化了,刘家的遗传病发作了,不再是以前对付曹操时那个明辨善恶的玄德了。这次若不是彭羕帮忙,庞统必将功亏一篑。

  但就在拨云见日之后,诸葛亮像个80洋的警察——管得宽,派马良送信说:“亮夜算太乙数,今年岁次癸已,罡星在西方,又观乾象,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谨慎。”同样的星象出现了不同的说法,这是怎么回事呢?彭羕的预测已经被化解,庞统又结合新的形势解释说:“统亦算太乙数,已知罡星在西,应主公合得西川,别不主凶事。统亦占天文,见太白临于雒城,先斩将泠苞,已应凶兆矣。主公不可疑心,可急进兵。”

  然而,刘备却仍在犯嘀咕,不但信实了诸葛亮的话,还诉说自己的梦:“吾夜梦一神人,手执铁棒击吾右臂,觉来犹自臂疼。此行莫非不佳?”向来果敢不信邪的庞统哪里受得了这种优柔寡断、婆婆妈妈的言行,只见他回答说:“壮士临阵,不死带伤,理之自然也。何故以梦寐之事疑心乎?”又说:“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统独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心疑则致梦,何凶之有?统肝脑涂地,方称本心。主公再勿多言,来早准行。”庞统说得多好啊,一勇二忠三唯物,四不跟贪功小人一般见识。不过就在庞统作这番慷慨陈词之时,他的心急转直下——不想再为刘备卖力了。刘备已经变得愚仁愚义又愚信,并且不可救药!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刘备不但在仁义方面存在一个从强到弱的衰变过程,在“信”方面上也一样。当初他骑的卢马时就不相信先验的传言,单福、伊籍都曾劝他舍弃这种妨主的劣马,但他说:“但凡人死生有命,岂马所能妨哉?”什么原因让刘备愚化了呢?除了是他本身的弱点开始显露之外(主因),还有一个诱因就是诸葛亮经常在刘备面前玩一些宿命的把戏,每回死人总要先说有什么星象变化(其实大都是诸葛亮背后整死的)。说着说着刘备就没脑子了,以为魔术魔术是真的。当然从刘备“死生有命”的说法可以看出,他在绝顶聪明的时候,也比不上“制天命而为之”的孔明。

相关人物:刘备 庞统 诸葛亮 徐庶 刘表 曹操 程昱 刘璋 刘协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