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故事 > 历朝故事 >

三国时代百万大钞竟然买不起一块切糕

本文发表于2022-03-12 07:51:08 最后修改于2022-03-12 07:51:080人浏览
  三国历史一直都是大家晶晶乐道的话题,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说三国,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二零一二神最流行?不用说,当然是切糕很忙。在产能过剩的今天,物价上涨似乎是料定的事。如何掖住口袋里的钞票,自然是老百姓最关心的。其实也是,货币贬值,买房不保险,炒股不靠谱,算计一番,恐怕只有收藏切糕了。于是民间就有这样一说:小富玩车,大富玩表,巨富藏切糕。那么,这宗贴上了娱乐符号,号称当代最为享有盛誉的奢侈品,如若屈尊三国,又将是如何境遇呢?

三国时代百万大钞竟然买不起一块切糕

  当然,我们还得先从董卓说起。董卓的世界,我们自然是懂的。这本就是混世的主,打从驻京以来,抓男丁、玩女人、拆民宅、盖豪宅,哪儿不正经就往哪儿折腾,如此几番,首都人民自然是苦无宁日。某天,我们的董太师闲来无事,在宫中后花园四处闲逛,居然瞧见前秦留下的十二铜人。这十二铜人,还是颇有来历,当年秦始皇一统天下,国土大了,可胆子却小了,总害怕臣民暴乱,于是收缴天下兵器,冶铸了这十二尊重达千吨的大铜人。董卓书读得不多,坏点子可是不少,看着金光闪闪的铜人,一声喝道,前朝遗物怎能留下,烧了。

  一旁的左右被这一声大喝,一头雾水,一时不知所以,聂聂问道,太师何意?烧了,绩效工资不就有啦,经董卓这一人文关怀的提点,猴精一般的手下自然心神领会,于是秦皇辛苦所铸的十二铜人,义无反顾地献身给董太师的“革命事业”,投入熊熊烈火的怀抱,熔铸成了亿万枚五铢钱币。这五铢钱币,原创于汉武帝时期,采用黄铜铸造工艺,经过数代流转改革,已成为当时资本市场中较成熟的通货,若用现代面值换算,一枚钱币大约同五毛硬币等值。也就是说,董卓同志授意中央银行,疯狂开动了印钞机,可接下来,问题就出来了。

  问题的核心在于,董卓打乱了当时的市场规律。货币的印版,应该同当时社会生产力相依托的。冷兵器时代中国主体结构,自然是以农耕为主的,恰逢当

  拚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

时的农民们,偏听了张角的一面之辞,畔伦姹擦粝碌某罚钙鹆四竟鳎坪频吹吹睾凸裨泵乔婪钩

  兵马出西秦,雄才敌万人。

。刚刚经历如此一场全民浩劫的中华大地,GDP自然是低得可怜的,可一下子无端冒出数目如此巨大的流通货币,通货膨胀看来是不可避免的。

  更不堪的是,董卓同志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增加出币量,竟将汉武帝留下的印钱模具进行了改版,缩小钱币尺寸,同时,为了达到短期“出货量”指标,原先的技术工人肯定是不够用的,于是贪个便宜,聘请社会“三无人员”代工。如此日夜赶工,货币质量自然难堪,除了同样刻有“五铢”字样,董氏铜钱的质感,早已面目全非。钞票搞成山寨品,这可是要命的,这些劣质小钱,伴随着公款消费,迅速充斥市场,导致物价飞涨,谷一石竟要数万(“谷石数万(枚)”《后汉书》)。如此一个折腾,当时社会出现了奇妙的场景,老百姓扛着一担钱,去市场换一石谷。当然,不堪董卓粗制的“五毛政策”的老百姓们,私下把这种字体模糊的钞票嘲笑为“无文钱”,换句话讲,就是一文不值。

  行文至此,似乎冷落了先前的“主角”切糕,好吧,我们不妨换算一下。一石谷米,满按三十市斤算,参照当代物价大约值六十元,这恐怕是不够切糕的零头。也就是说,当时的老百姓们,即便怀揣着一辈子攒下来的百万零钞,恐怕是买不来一块切糕的。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据此不远之前的汉末桓、灵两朝,竟也有一条颇具“资本主义”气息的政策,及官钱等换。至于官职的价码,《后汉书》是如下记载的:“自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差。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公卿的行政级别,相当于如今的省部以上级干部,也就是说,如果董卓时代的老百姓,打上一个“时间差”,推上一车切糕,穿越到桓、灵两朝叫卖,恐怕坐上省委书记的位置,也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告别了董卓,我们不妨走进割据政权刘皇叔的资本世界里,在这里,切糕恐怕还能奢华一段时间。我们都说刘备仁慈,可皇叔捞钱的功夫,可绝不含糊。根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初入蜀时,因“军用不足”,听从财政部长刘巴的建议,铸“直百五铢”。所谓“直百五铢”,即铸造分量稍重于五铢钱的铜币,面值却是其一百倍算。也就是说,我们在一块钱钞票上画两个零,当一百块使用。这种价值与使用价值严重分离的货币,所造成的直接后果,自然是国富民穷,老百姓被掏空大半辈子储蓄的物质,却换来一些无用的大额硬币。购买力直线下降,屁民们攒钱买切糕的愿景,恐怕也得泡汤了。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