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故事 > 历朝故事 >

曹操的成长之路和人生得失

本文发表于2022-02-16 16:47:24 最后修改于2022-02-16 16:47:240人浏览
  三国历史一直都是大家晶晶乐道的话题,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说三国,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曹操的成长之路和人生得失

1、曹操备受注目之由:出身“势”家,起点高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人,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生父曹嵩,本姓夏侯氏,为中常侍曹腾的养子,所以冒姓曹。汝南许劭,素以能知人而闻名,说曹操是“治世的能臣,乱

  出人头地建奇功

世的奸雄”。

20岁时,曹操举孝廉,任职洛阳北都尉,治事甚严,不避豪贵,因而威名远播。黄巾军起义,他被任命为骑都尉,引步军五千,到颖川助战。

他出道的时候,正好赶上黄巾起义首领张梁、张宝败走,于是把他们拦住,趁机大杀一阵,斩首万余,夺得旌旗金鼓马匹极多。他作战有功,当然备受瞩目。

汉灵帝病笃,召大将军何进入宫。何进召集大臣,商议要清除十常侍的势力时,曹操还参与并发言,指出宦官的势力滋蔓极广,不宜轻举妄动。虽然被何进斥为“汝小辈安知朝廷大事”,并不加以理会。但是,年纪轻轻便能够参与国家大事,和刘备具有汉室宗亲身份,却毫无展现舞台相比,曹操的起步,显然要高得很多。

俗语说:占到好地盘,比有本事更为有利。世间多少有本事的人才,由于占不到好地盘而有志难伸。再怎么说,曹操出身宦官的“势”家,对他相当有帮助。

有机会见识大场面,认识当时的要人,对曹操的事业开展当然很有利。年轻人刚刚进入社会,最好到大公司见识见识,受一些训练。这样,将来自立门户时,比较有眼光、有格局,不致小鼻子小眼睛,令人觉得气度小。

 

2?曹操挥剑杀吕伯奢之警:一言不慎害终生

司徒王允假装做寿,要大家设法去杀董卓。曹操说不需要大家费心,私下向王允索取七星宝刀,亲自到宰相府杀董卓。正好董卓想睡午觉,曹操心想良机不可失,把宝刀拿出来,正欲行刺,不料被董卓看到,赶快说要献刀。谋杀不成,逃出城外,想潜回故乡谯郡,再做打算。沿途幸遇陈宫,认为曹操是忠义之士,愿意弃官陪同逃走。到了成皋地方,路过曹操父亲结拜兄弟吕伯奢的家门。曹操看天色已晚,便同陈宫一起借住吕家。吕伯奢说朝廷到处悬挂文书,要捉拿曹操。并说曹操父亲已离开家乡,到他处暂避。他很高兴留两人住下,向陈宫说家中没有好酒,要出去买酒回来,便匆匆骑着驴子出去。

曹操和陈宫疲累不堪,躺在床上休息。忽然听到庄后有磨刀的声音,这引起曹操的怀疑。认为吕伯奢不是至亲,很可能出卖他。为安全起见,与陈宫联手将吕家男女八口,全都杀死。这才发现厨房内有一只猪被捆缚着,吕家是为了杀猪请客才磨刀。陈宫说:曹操疑心太重,误杀这么多好人。两人逃出吕家,走不到两里路,看见吕伯奢驴鞍前悬着两瓶酒,手里还拿着果菜。问曹操为什么离去?曹操挥起剑来,把吕伯奢也杀死了。

陈宫说刚才是误杀,现在却明知故犯,实在是大不义。曹操忽然冒出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的狠话。曹操这样,固然心里十分痛快,却祸害终生。大家从此以不义之人来看待曹操。不管他多么礼贤下士,多么爱才如命,多么率性从事,都被这个不良形象所完全淹没掉。足证一句话可以兴邦也可能亡国,何况区区一个人?曹操一时痛快,换来无穷祸患。相信他事后想想,也会伤心后悔。我们从他后来的转变,不敢那么轻易说出狂妄的话,多少有一些节制,可以想见他心中之悔恨。

隔不了几天,陈宫便心生害怕。认为这样狠心的人,必须把他杀掉。转念一想,自己为了国家的利益,才跟他逃走,杀之不义。于是连夜离开,投奔他处去了。

曹操醒来,不见陈宫踪影,也不敢久留。赶忙回到家乡,招募义勇,准备号召各地方派系,群起讨伐董卓。彼此以大义为旗帜,和董卓展开激烈的争战。

吕伯奢全家惨遭杀害,其实是曹操多疑、残暴,而伯奢也不够谨慎、不能设身处地多想想所造成的惨剧原因。吕伯奢把曹操收留下来,有东西吃就好了,何必杀猪还要出外买好酒?招待动向也应该亲自告诉曹操,而不是告诉陈宫。自古以来,好人多半早死,原因即在自己问心无愧,便疏忽了防人之心,以致受到祸害。大家普遍认为老天不长眼睛,不知道保护好人,其实好人自己也有很大的责任。天助己助者,凡事要自己小心,上天才可能保佑。吕伯奢的一片好心和警告曹操到处悬尝捕捉的气氛并不调和;要磨刀杀猪,也应该告诉曹操。因为他彼时有如惊弓之鸟,怎么会不起疑心呢?曹操最大的错误,在误杀之后,竟然说出“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的话来。他如果改口说成“为了讨伐汉贼,此举攸关救国救民,实在是不得已,将来一定要提醒我年年隆重祭祀才好”,相信陈宫也不致不告而别。

 

3?曹操不仁不义也成功:天意冥冥莫可测

世间的人,找不到十全十美的。好人会做错事,坏人有时也有好的表现。上天不立即处罚曹操,仍旧给他机会。便是一方面昭示世人,曹操是不仁不义的人;一方面则借重他的才能,来制止更多比曹操更坏的人。陈宫把曹操放掉,从某种角度来看,并没有错。说不定上天为了保护陈宫,才让曹操杀死吕伯奢。而吕家人遭到杀害,则是有助于世人对曹操的进一步认识。显秩序和隐秩序交互作用,目的都在促使人类社会日趋合理。可惜大多数人自以为是,并不理会隐秩序的用意。

 

4?曹操家人被杀:因果难逃一念间

袁绍领导无方,使曹操十分失望。他先在青州讨伐黄巾军,被朝廷加封为镇东将军。后在兖州招贤纳士,遇见荀彧,便说是我的子房,说他不是寻常的人。把郭嘉聘来,共论天下大事,又说助我成大业的,即为奉孝了。程昱、刘晔、满宠、吕虔、毛玠,都纷至而来。于禁、夏侯惇、典韦诸勇将,也相继来归。一时威镇山东,指派泰山太守应劭,前往琅琊郡,把父亲曹嵩,与其弟曹德,一家老少四十余人,随从百余人,车百余辆,到兖州相聚。经过徐州时,刺史陶谦出境迎接,热诚款待。离开时也亲自欢送,并派兵护卫。

这些护卫的军人,原本是黄巾余党。勉强降顺陶谦,并未得到好处。如今曹家辎重车辆无数,引起兵士贪念,趋着夜晚风雨未息,杀了曹嵩全家。曹操闻讯,痛恨陶谦纵兵杀害父亲家人,此仇不共戴天。起兵杀向徐州,所到之处,将百姓尽行屠杀,以雪父仇。

按照天理循环的报应法则,曹操杀吕伯奢全家,招来兵士也杀曹父家人。但是曹操杀人时,毫不后悔,还说什么“宁教我负人,不使人负我”。如今自己父亲被杀,便要杀人报仇。对自己和别人,采取双重衡量标准,原本是人的常情。只是曹操做得太过分,令人难以接受。

陶谦存心讨好曹操,就应该指派可靠的人,否则弄巧成拙,老百姓也跟着倒霉。若是不迎不送,曹操就算不高兴,也不致痛恨到这种地步。可见讨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拍马屁要下一番工夫,不可有所轻忽。

 

5?众人投曹:“忠义”大旗的号召力

曹操吹起一个气球,上面写着“忠义”两个大字。又有孝廉卫弘的巨资相助,当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平阳乐进、山阳李典,沛国夏侯惇、夏侯渊兄弟,以及曹仁、曹洪,个个武艺精湛,忠勇好义,都陆续来投。四方八面,送来粮食衣物,不计其数。从这可见,当时社会,大家对忠义的热爱。曹操打出这样的旗号,自然热销。

当时资讯不容易流通,曹操杀害吕伯奢家人的事情,大家还不知道。只看到他杀董卓不成,冒险逃回家乡,募集义军的光辉面。对他的忠义旗帜,并无怀疑。大多数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且但看表面,难以深入。广告做得好,不一定真实。然而盲目相信的人很多,所以仍然有效。广告是显秩序,大家各有不同的隐秩序,因此反应不大一样。武艺高强的人,大多宁愿相信曹操的忠义是真的,才有机会完成自己的美梦。譬如李典,这一辈子只能活到36岁,现在已经十多岁了,能不抓住机会,赶紧响应吗?夏侯惇自小习武,14岁时拜师。有人辱骂他的老师,他愤而杀之,因此逃亡在外,自然不肯放过这样的良机。何况曹操原本也姓夏侯,彼此本是一家人,所以夏侯渊也跟着来了。曹仁、曹洪更不用说,彼此都姓曹,各引兵千余而来。

一个气球,打入很多气体之后,格外光彩美观,飞起来也更引人注目。曹操乘机行文各界,晓以大义。袁绍、袁术、公孙瓒原本就认识,当然很捧场。隐秩序让曹操逃得掉,犯死罪而得不到惩罚,有它的道理。

 

6?曹操推举袁绍担任盟主:弱小时寻找最有利的位置

曹操的气球,打的是忠义的品牌。大家深恐远离这一块招牌,便会被说成反忠义,所以前来响应的各路人马,无不争先恐后,热烈参与。既然组成联合阵线,当然需要盟主,以别于乌合之众。大家聚集在一起,总该有人担任这一个职务,来统一步调,指挥全体的行动,并做出必要的决策。曹操那时刺杀董卓未成,只剩下这一条路可走,哪里敢自告奋勇要担任盟主?就算真的有意,大家也不会赞成。因为在场的人物,论年资、论势力、论身份,都轮不到曹操。他提名袁绍,说他是汉朝名将的后裔,应该担任盟主。袁绍当然很高兴,打从心里喜欢当这个盟主。但是,按照道理,依据惯例,他都必须再三推辞,表示礼让。大家都认为非他莫属,这才勉强答应。当众宣示“绍虽不才,既承公等推为盟主,有功必赏,有罪必罚”,接着指派袁术总督粮草,长沙太守孙坚自愿担任先锋,杀向汜水关而去。

现代的选举方式,产生很多弊端和笑话。其实,中国古代的推举方式更为方便而有效。因为它不致由于选举而造成派系,又能在和谐中产生领袖。大家都有面子,岂不是更好?如果加上良好的配套,应该可以成为现代选举的另一种方式,值得大家考虑和运用。

袁绍四世三公,出身世家。世家的意思,便是有势力的家庭。兄弟加起来,更有力。曹操是聪明人,知道自己不够分量,不敢妄想,却也明白顺水人情的重要性。反正袁绍一定当选,为什么不争取做第一个推荐他的人?所以曹操不等其他的人发言,立即推举袁绍。

袁绍如果不孚众望,大家就会另行推举他人,甚至于怀疑曹操虚情假意,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出面把他推举出来。当然,曹操心里有数,在场以袁绍最为适当,但是袁绍并不是理想的领导人。所以在袁绍宣誓就职之后,曹操马上借着酒装疯的机会,向袁绍进言“同扶国家,勿以强弱计较”。因为曹操和袁绍是老同事,深知袁绍为人矜骄自负,并无真才实学,不脱富家子弟的习气。他在何进要清除宦官,不被何太后同意的时候,建议何进召董卓入朝那一件事情,就做得十分不妥当。没有合适的人才,选举、推举都一样没有效果。百般无奈,也只好推举袁绍,至少在袁绍心中,可以占有更大的分量。将来有所建议,应该更加有利。果然大家热烈响应,可能也是别无选择。

乌合之众,如果首领再有私心,加上缺乏实力,结果如何?实在可想而知。这一次大同盟,由袁绍担任盟主,已经看出没有什么作用。不过是各路人马,聚集在一起,使董卓更加猖狂,如此而已!也正因为这样,才会造成董卓的凄惨结局。所以说不论成败,都对破除董卓有很大的贡献。往往几次失败,把对手推到最高峰,让他居高而危,掉落下来,也是一种策略。

曹操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他的一举一动,都有深切的用意。他的长处,是不放过任何机会,都要找到对自己最有利的位置,然后做出最有利的行动。

 

7?马家军举义勤王失败:曹操抓住难逢的良机

董卓死后,李傕、郭汜、张济和樊稠逃到陕西,求赦不成,聚众十余万,杀奔长安而来。与董卓女婿牛辅合兵,杀王允,并欲杀献帝。后由李、郭、张、樊四人,各自书写职衔,逼献帝加封。朝廷官员,也由李、郭两人升降。他们和董卓一样,掌大权,残虐百姓,献帝无能为力。

西凉刺史马腾,并州刺史韩遂,受献帝诏,前来声讨四人。马腾之子马超,当时才17岁,英勇敏捷。李傕、郭汜紧闭关防,并不迎战,将马家军内应马宇、种邵、刘范斩首。马腾

  奸雄亦不相容恕,枉自图谋作小人 ----罗贯中

见军粮已尽,内应又灭,只得退军。张济追赶马腾,樊稠引军赶韩遂。韩遂勒马向樊稠说:此来是为国家,彼此同乡,何必如此相逼?樊稠听罢,便收兵回寨,即引起李傕的怀疑。设宴将樊稠杀死于席间,兵马拨由张济管领。李傕、郭汜战败马家军后,诸侯都不敢轻举妄动。不料青州黄巾又起,这才引出曹操,他被朝廷加封为镇东将军,又开始了一番新的作为。

举义勤王,原本是各地方势力最乐于从事的事。只要勤王成功,往往获得很大的利益。甚至于像董卓那样,产生取而代之的念头。这次马家军勤王,不但很快就败下阵来,而且使得其他诸侯,不敢贸然举义。对曹操来说,却是难逢的良机。一个人要起来,外在的环境十分重要。形势比人强,只要形势有利,自己又有实力,很容易顺势而起,趁势而上。马家军勤王,成就了曹操的有利形势。除了这是天意之外,还能怎么解释?可见天意不但存在,而且活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塑造形势。

 

8?曹操割发代首:奖罚严明方能统领团队

为了讨伐张绣,曹操亲自统大军向南阳出发。当时正值麦已成熟之际,因大兵过境,百姓不敢收割。曹操宣告大小将士,凡路过麦田,但有践踏者,一律斩首,以示爱民。

百姓听到这个消息,无不欢喜称颂。官军经过麦田时,也都下马以手扶麦,递相传送而过,不敢违反规定。曹操自己也小心乘马而行,忽然田中飞出一只大鸠鸟,吓得马蹿入了麦田,践坏了一大片麦子。曹操马上呼叫随军的主簿,拟议自己践麦的罪过。主簿说:“丞相岂可议罪?”曹操说“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并抽出自己的佩剑要自刎。众人赶紧救住。郭嘉说:“古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统帅大军,岂可自戕?”曹操沉吟了很久,说既然如此,姑且免死。便以剑割自己的头发,掷在地上,说以割发代替斩首。教人把头发传示三军说:“丞相践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于是三军悚然,无不谨守军令。后人议论这一事件,大多认为曹操玩弄权术,不过用来欺瞒大众,并不是真的要自刎,也不是真要随军主簿按照军纪定罪。其实,这样的评论并不合理。难道主簿可以照规定治曹操的罪?难道大家果真睁大眼睛,看着曹操自刎而不加以救阻?不论曹操的心里怎么想,不管曹操其他的事情怎么样,我们都不应该就这件事来批评曹操。因为换成其他的人,大概也不可能照章定罪。最起码曹操表示了自己应该受罚,也愿意被定罪。总比不声不响装成没事一样,甚至还要找借口,要好得多。

 

9?曹操重赏关羽:为留人才百般计

曹操的心思,不说我们也知道。一般人见利忘义,早已见怪不怪。利的范围很广,包括食、色、礼品、华屋、官位和礼遇。一不小心,立即陷入而难以自拔。

使关羽和两位嫂嫂共处一室,是曹操的第一毒招。人言可畏,关羽一张嘴巴,难敌众人胡言乱语。他索性秉烛立于户外,自夜达旦,让大家编造不了任何谣言。

接着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想让关羽肥了肚皮而错了脑袋。关羽吃是吃了,谢也谢了,嘴巴却丝毫不软,念头也完全没有改变。食物攻势,也不能奏效。

曹操送美女,关羽尽送入内门,令她们服侍两位嫂嫂。自己每三天一次,在内门外躬身施礼,问两位嫂嫂安好。必待两位嫂嫂问事完毕,才退回,曹操叹服不已。送绫锦及金银器皿,关羽都送给两位嫂嫂。有一天,曹操看见关羽所穿绿锦战袍已旧,马上送来新的锦袍。关羽接受下来,穿在旧袍里面。曹操问他何必如此节俭?关羽回答不敢有了丞相的新袍,就忘了兄长的旧袍,曹操忍不住感叹:“真义士也!”心中实际上非常不悦。

曹操最狠的一招是把赤兔马送给关羽。果然打动关羽的心,再三拜谢,为的是一旦获知刘备下落,可以一日而见!这使得曹操至为后悔。

义高于利,曹操再三以各种厚利来诱惑,关羽始终不为所动。他⒊鍪难裕⑾鹿停乇ú懿伲缓蟛呕崂肟\鲝虿懿傧准疲蝗盟辛⒐Φ幕幔此绾慰?曹操为了留下关羽,确实费尽了心机。

 

10?官渡大战以寡胜众:可胜在敌

袁绍听说曹操封孙权为将军,十分愤怒,起兵七十余万,往官渡进发,要直捣许昌。曹操以七万军士,前往迎战。按理说双方军力十分悬殊,袁绍应该以众胜寡才对。但由于袁绍外表华丽,优柔寡断而决断力极差,谋士各有意见,造成决策阶层一片混乱,而招致惨败。谋士沮授丧生于曹操手中,田丰自刎于狱中,军马死亡殆尽。袁绍抱三子痛哭,口吐鲜血,还说是天丧我也,卧病不久,闻袁尚又败,大量吐血而死。

我们常说主帅无能,累死三军,袁绍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他出身世家,自命不凡,却又不学无术。表面上尊贤下士,实际上并不能广纳众议,择善而固执,缺乏自知之明,地位愈高,就愈加自以为是而害己害人。

他的谋士很多,以沮授、田丰最为卓越。但是,不遇明主,非但不能发挥所长,反而易招杀身之祸。因为看不见的那一只手,势必假借昏庸愚昧的主人,来杀死追随他的高明谋士。沮授因为地缘的关系,一出仕便在袁绍营中,偏偏又获得提升。在袁绍身边,这实在是很大的不幸。田丰原本在朝廷为官,曾任侍御史,因不满朝政混乱,辞职返乡。袁绍起义时,礼聘田丰,担任别驾职务。田丰劝袁绍迎献帝,不获采纳。田丰却不知道再度辞官,或者沉默少言,仍然力劝袁绍不要与曹操决战,被袁绍关在牢中。袁绍大败,竟然以“吾不用丰言,果为其所笑”为由,逼田丰自杀。曹操以寡胜众,实际上是袁绍自己打败自己。曹操与袁绍都不是心存汉室的人,同质性很高。那一只手,自然偏向曹操,使袁绍自乱而大败。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