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故事 > 历朝故事 >

《三国演义》政治斗争中所折射出的游戏规则

本文发表于2021-10-30 08:50:51 最后修改于2021-10-30 08:50:510人浏览
  三国历史作为中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一说三国中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太优秀的人受排挤

《三国演义》政治斗争中所折射出的游戏规则

  一个人如果太优秀了往往招人妒忌,遭人打压,三国时魏人李康在《运命论》中有一句话说的就是这种情形:“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权力的结构是金字塔形的,越往上能立得住脚的地方越少,可谁又甘心自居人下呢?做领导的感觉很好,不过,压力同样很大,因为想取而代之的人太多了。如果下属中有一个众望所归的角色,那么领导的位置便岌岌可危。能力出众的人多不安分,忠诚度也比较低,因此,要想使自己领导的位置坐得稳,最简单的办法是多用那些能力不强但却忠心耿耿的人做下属。确保自己领导地位牢不可动是第一位的,毕竟下属能力再差,还是自己说了算,总比被人抢班夺权来得好。

  同僚之间更多的是一种竞争关系,每个人都希望别人不如自己,这样自己升职的机会才更大,所以,越是优秀的人越招人妒忌。另一方面,大多数人都不希望自己的上司太聪明,以至于在他面前连偷懒的机会都没有。出于这种考虑,如果自己无法“更上层楼”,那宁可把一个糊涂蛋推上去,因为这样做至少可以减轻自身的压力。

  三国时期的官场也不例外,许多能力出众的人才因为受到上级或是同事的打压,被排挤到了权力中心之外。曹魏的司懿因受曹爽排挤愤而发难,东吴的陆逊更是因为受到孙权的逼迫最终“愤恚致卒”。

  蜀汉虽是三国中最弱小的一方,但在刘备的英明领导下,文武百官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蜀汉政权也因而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最终跟魏、吴两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但是,刘备去世之后,蜀汉政权在诸葛亮的把持下,越是有才的干部却越受压制。其中,最突出的两个人是魏延和赵云

  刘备遭到曹操围剿时,想到襄阳城中避难,却被刘琮拒之门外。对刘备仰慕已久的魏延挺身而出,杀死守门将士迎接刘备入城。虽然在刘琮的阻拦下刘备没好意思进去,但魏延的第一次亮相无疑给刘备留了个好印象。

  关羽战长沙遇到老将黄忠,长沙太守韩玄见两人在阵前眉来眼去,怀疑黄忠是对方的“卧底”,要拿他开刀。此时,魏延第二次亮相,救黄忠,杀韩玄,向关羽献城,自己也正式加入了刘备集团。

  魏延为刘备集团出了两次力,贡献也不小,按理说“加盟”之后应该能给他一个好位置,可诸葛亮给他的见面礼却是“斩立决”。刘备不想失去一个忠实的干将,在他的直接干预下,魏延保住了性命。当时,正是刘备集团快速发展的时期,他正急需大量人才,如果杀了魏延,无异自断贤路,使那些有“加盟”想法的人才望而止步。

  诸葛亮杀魏延其实是很不明智的举动,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

  其一,关羽进攻长沙前上了诸葛亮激将法的当,只带了五百个弟兄前去,用这点儿兵力攻打一座军事重镇简直就是蝼蚁撼树。韩玄如果不让黄忠同关羽“单挑”,而采用“群殴”的方式,关羽要想脱身,只能指望胯下的赤兔马了。恰恰因为魏延的出现,成全了关羽的功名,使诸葛亮打压关羽的计划化作了泡影,诸葛亮当然要把这口气出在魏延身上了。

  其二,在诸葛亮看来,给魏延这个新人一个下马威很有必要。魏延早已心仪刘备,“加盟”之后必然是刘备的死党,不会和自己一条心。因此,诸葛亮一番话说得煞有介事。能把魏延杀了固然好,杀不了,也让魏延知道自己的厉害,免得将来镇不住他。

  在识人和用人方面,刘备显然要高出诸葛亮许多。事实证明,刘备的判断是正确的。魏延随刘备入蜀之后屡立战功,职务升得也很快。刘备称汉中王时,任命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领汉中太守”。汉中不论从经济上还是军事上来说,都是西南重镇,大家本以为这个重要位置会给张飞,连张飞自己也是这么想的。不过,得知魏延高升后,张飞并没有任何不满情绪,这说明,一方面魏延确实能力出众,张飞对他担此重任并不妒忌;另一方面,说明刘备没有受到诸葛亮的影响,对魏延产生偏见。甚或是刘备对诸葛亮的心思有所察觉,因此想进一步拉拢魏延。

  不过,魏延的运气不够好,刘备的去世使魏延失去了进一步上升的可能。诸葛亮当权之后,怕魏延受到重用,多次对其进行打压,不让他有表现的机会。

  诸葛亮出兵陈仓伐魏时,担任先锋的魏延攻打陈仓,数日之内未能摧城拔寨,诸葛亮就急着要拿魏延开刀。后来,诸葛亮亲自上阵,率三十万大军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还动用了云梯、冲车等多种工具,甚至还出动了“工程兵”用“地道战”进攻,可镇守陈仓的魏将郝昭见招拆招,将诸葛亮的攻势一一化解了。

  魏延不过是个先锋,诸葛亮身为主将,资源比魏延丰富得多,攻城花的时间也比魏延长得多,结果却完全相同。诸葛亮应该庆幸自己没有处罚魏延,否则,真不知该如何收场了。因为他自己劳而无功,同样应该军法从事。

  要知道,当时守陈仓的只有三千人,套用《孙子•;谋攻》中的理论:“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这就是说,兵力如果是敌人的十倍可以打歼灭战,兵力是敌人的五倍,打胜仗就不成问题。诸葛亮的兵力是对方的一百倍,可他却拿对手毫无办法,可见军事水平不怎么样。

  诸葛亮久攻陈仓不下,魏先锋大将王双赶来增援。魏延主动请战,诸葛亮以魏延是先锋大将不可轻出为由,不给魏延立功的机会。诸葛亮的说法显然站不住脚,王双本身是魏军先锋,同魏延级别相同,两人交锋本是旗鼓相当。

  诸葛亮用人不当的结果导致自己很被动,他派出的谢雄和龚起很快被王双斩杀于阵前,蜀军大败,王双的两万救兵赶到了陈仓城下。只有三千人时诸葛亮尚且没有办法,现在多出来两万生力军,诸葛亮只能望陈仓城兴叹了。

  时间耗长了,部队的后勤保障跟不上,诸葛亮只能再次无功而返。撤退是最危险的时候,没有防御工事,被敌人追着打很可能会一溃千里。事关自身的生死存亡,诸葛亮也不再以大将不可轻出为借口了,令魏延断后对付王双。魏延没有放过这个机会,干净利落地斩杀了王双。

  陈仓受挫是诸葛亮心中永远的痛,郝昭对诸葛亮的打击实在太大了,即使东吴邀请他联手出兵,诸葛亮仍对郝昭心有余悸,不敢再次面对这个克星。不过,情报人员为诸葛亮带来了一个天大的喜讯——郝昭病危。此时,陈仓城中的几千士兵已无斗志,取陈仓易如反掌。这是个露脸的机会,诸葛亮自然不会放过,他把魏延、姜维借故支开,自己偷偷摸摸地攻取了陈仓。

  几天之后,魏延、姜维领兵到达陈仓城下时,忽听得城上一声炮响,四面旗帜齐竖,诸葛亮羽扇纶巾,鹤氅道袍,闪亮登场,扬扬得意地说道:“你们两人怎么现在才来啊!”事已至此,二人只好给孔明“擦”:“丞相真神计也!”看来,在诸葛亮手下要想有成就感实在不容易,扬名立万的事他一人全都包揽了。

  魏延不仅武艺超群,还颇有战略眼光。他曾建议以奇兵出子午谷,直取长安,诸葛亮自斜谷进击,两路夹攻,使魏兵难以兼顾。这条计策被诸葛亮轻描淡写地否决了,理由是“此非万全之计也”。那诸葛亮的万全之计是什么呢?自刘备去世之后,从未看到诸葛亮有什么万全之计。魏延奇袭长安只需五千精兵,相比之下,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数十万大军远征,次次无功而返,劳民伤财,耗尽了蜀汉的国力。看到这样的结果,难怪魏延会怏怏不悦,觉得自己受压制了。

  蜀汉政权中另一个受诸葛亮排挤的人是赵云。刘备初次见到赵云时,赵云正在公孙瓒手下“打工”。刘备当时就很想把这员猛将收为己用,不过,公孙瓒是刘备的故交,还对刘备有恩,当时势力又大,刘备不敢明着“挖墙脚”,只好告诉赵云来日方长。等到公孙瓒被袁绍剿灭之后,赵云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投到刘备门下了。

  三国英雄谱中,单打独斗排不出名次。吕布虽勇,张飞在他面前也未落下风。关羽名气虽大,黄忠、庞德也能与其战个平手。许褚同马超大战数百回合不分胜负,张辽、张郃“单挑”也没输给过谁。可要论起混战来,排第一名的非赵云莫属。早在袁绍和公孙瓒两家争斗时,赵云就曾独自杀入袁绍阵中,入千军万马如入无人之境,几乎凭一己之力杀死袁绍。后来跟了刘备,长坂坡前一战杀得曹军心惊胆战。赵云不但在曹操的百万大军中单枪匹马来去自如,还杀死曹军五十多位名将,并带着一个孩子全身而退,实在是“超人”。

  赵云不仅有勇有谋,还相当理智。公孙瓒死后,袁绍想“聘用”赵云,可赵云却看不上他。几经周折,赵云终于加入了刘备的队伍。两人见面之后互表倾慕之情,刘备对能够得到赵云颇感欣慰:“吾初见子,便有留恋不舍之情。今幸得相遇!”赵云也对刘备大表忠心:“云奔走四方,择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随,大称平生。虽肝脑涂地,无恨矣。”从赵云的话中不难看出,赵云对选“老板”很重视,不像吕布有奶就是娘,谁给的“待遇”高就跟谁。

  刘备举国伐吴时,诸葛亮等人都劝他不要大动干戈,只有赵云一个人不反对发起战争,不过,战争的矛头并不是对准东吴,而是指向新建立的曹魏政权。赵云很清楚当时的形势,曹丕刚刚把汉献帝赶下台,龙椅还没坐热,不少人对此心有不满却不敢言,因为人在屋檐下,不敢不低头。此时是联合东吴打击曹魏政权的最佳时机,这时,很多汉室的同情者会临阵倒戈,加入刘备的队伍。而一旦与东吴交了手,短时间内很难结束战斗,曹丕也正好有机会进行内部整顿。可惜,刘备没有采纳赵云的意见,放过了北伐的大好时机。

  “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关羽和张飞两人各有弱点,赵云则不同,他非但不得罪人,还很懂得收买人心。刘备刚得到益州时,想把成都城中的豪宅美田分赐给下属,赵云劝说道:“益州人民,屡遭兵火,田宅皆空;今当归还百姓,令安居复业,民心方服;不宜夺之为私赏也。”刘备一听,有道理,就这么办吧!

  “空城计”之后,蜀军退兵,其他将领在败退过程中损失惨重,只有赵云不但没有损失军资装备,还杀死了对方的先锋大将苏颙。诸葛亮知道后奖励赵云五十斤黄金,赵云没有接受,而是建议大家分享:“三军无尺寸之功,某等俱各有罪;若反受赏,乃丞相赏罚不明也。且请寄库,候今冬赐与诸军未迟。”

  赵云在夺取荆州的桂阳郡时,桂阳太守赵范想讨好赵云,先是同其结为兄弟,接着又要把美貌的寡嫂介绍给赵云做老婆,结果被赵云严词拒绝。事后,诸葛亮问赵云为什么不成其好事,赵云说:“赵范既与某结为兄弟,今若娶其嫂,惹人唾骂,一也;其妇再嫁,使失大节,二也;赵范初降,其心难测,三也。主公新定江汉,枕席未安,云安敢以一妇人而废主公之大事?”刘备在旁听了,过意不去,劝赵云说,现在大事已定,我做主,你就娶了她吧。赵云仍不接受,说道:“天下女子不少,但恐名誉不立,何患无妻子乎?”

  看看赵云,不但智勇双全,有政治眼光,懂得如何拉拢人,还不贪财,不好色,控制能力超强。这样一个人,诸葛亮能不防着他吗!

  诸葛亮当权时,赵云很少有杀敌立功的机会。屡屡受到压制,赵云终于忍不住了,在朝堂之上以自杀的极端方式威胁诸葛亮,要求获得北伐先锋的位置。当着众多同僚的面,诸葛亮不想背上逼死老臣的恶名,只好给了赵云一次出彩的机会。赵云在阵前连诛四将,证明了自己绝非像诸葛亮所说的那样老朽不堪。

  赵云被诸葛亮压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赵云曾经两次救回刘禅。一次是在曹操和刘备交战的乱军中救出,一次是从刘备的老婆、孙权的妹妹手里夺回来的。如果没有赵云,刘禅不要说做皇帝,连命也早丢了。有这样一层特殊关系,足够刘禅把赵云当做自己的心腹亲信。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哪敢让赵云有露脸受重用的机会!尔虞我诈的政治手段

  三国人物中,刘备和孙权都是无为而治,手段隐藏得很深,一般人看不出来。曹操不同,许多事情他都亲力亲为。虽然他很大气,但有时也耍点小手段。对付西北“联军”时,曹操就曾使出了一招“离间计”,不过,韩遂也有些大意了,在阵前和曹操长谈了两个小时,马超当然会起疑心了。冰水把沙子冻起来的防御工事,白天都不融化,可见当时天气有多冷,这种天气下,两人还谈得兴致勃勃,有什么事情能说这么长时间?过后,曹操特意写了封私人信件给韩遂,把重要的地方修修改改,做出韩遂毁灭罪证的样子,骗得马超信以为真,同韩遂反目成仇。

  不过,同诸葛亮和周瑜二人相比,曹操算是个忠厚老实人。瑜、亮二人都是“忽悠”人的高手,在“赤壁之战”前后,由这两人担当主角,联手上演了一出钩心斗角的好戏。

  此事都是曹操惹的祸。曹操经过二十年的“武装斗争”,已经成为当时最有势力的“军阀”。公元二 八年,曹操开始了南征,第一站的目标是荆州的刘表。恰在此时,刘表病死了,他的继承人、也就是他的小儿子刘琮向曹操竖起了“白旗”。曹操兵不血刃得到了荆州,自信心空前膨胀,现在,阻挡他统一九州的只有一个总是在流浪的刘备和龟缩于江南一隅的孙权了。

  曹操占领了长江重镇江陵之后,孙权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如果曹操的大军顺流而下,东吴是很难防范的。后世有多次成功的范例,西晋初年,王浚从成都出发,率楼船水军顺流而下,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逼得孙皓投降。后来隋灭南陈,唐初李靖消灭萧梁政权,直到元灭南宋,走的都是这条途径。

  曹操选择的却是一条难度更大的征服之路——直接正面渡江进攻,这也是他未能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重要原因。

  面对曹操咄咄逼人的气势,孙权知道仅凭东吴的力量很难同其抗衡,可放眼四周,有实力、又敢同曹操叫板的人还真找不出几个。刘备是个不错的选择,他有一定的实力,和曹操的过节儿也难以化解。不过,刘备此时正在荆州的刘琦那里避难,要想和刘备合作,不可能绕过刘琦。孙权和刘表两家是世仇,孙坚死于刘表的亲信黄祖之手,孙策接手父兄的基业之后,和刘表打得很热闹,如果不是曹操大兵压境,两家的战争还会继续。迫于生存的压力,孙权也顾不上死去的老子了,借着为刘表吊丧为名,派鲁肃前去试探,看双方是否有合作的可能性。

  孙、刘两家本来都是想合作的,可是谁都怕先表达出这种意图来掉架子,因此,双方都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尽大话。兜够了圈子之后,发现对方原来都不是弱智,这才实话实说,进入谈判正题。

  合作洽谈的过程中,东吴主帅周瑜发现诸葛亮是个人才,于是让诸葛瑾去劝兄弟“跳槽”。被拒绝后,周瑜对诸葛亮起了杀心。周瑜产生这种想法很正常,早在春秋时期,秦穆公就曾言:“孤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为此,秦穆公使用“离间计”获得了西戎的使臣由余,并采用由余的计策攻击西戎,益国十二,拓地千里,称霸西戎。曹操也曾搞过暗杀活动,除掉了见识不凡的匈奴使者。

  不过,诸葛亮毕竟是“友邦”特使,周瑜要杀他需要有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为此,周瑜以“加强统一战线”为借口,给诸葛亮下套,请他主动出击去断曹操的粮道。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打仗首先要填饱肚子,袁绍就是因为没了粮食才败在曹操手下的,刘备如果有能力截断曹操的粮道,也不必联合东吴了。

  本来,诸葛亮已经接了这个“烫手的山芋”,周瑜只需在磨刀的同时看好诸葛亮,别让他跑掉就行了。可他却太好面子了,听不得别人的讽刺挖苦,诸葛亮一招“激将法”便将“热山芋”给他抛了回去。

  对刘备,周瑜同样想除之而后快。“统一战线”刚结成,危机尚未渡过,周瑜就把刘备骗到自己的地盘,磨刀霍霍、准备下手。如果不是关羽护驾,刘备这趟东吴之旅

  泛舟绝迹,登峨眉之巅,从仙人做逍遥游。

只怕有去无回了。

  周瑜给诸葛亮下的第二个套是限期造箭。材料、人工都是东吴的,不要说十万支箭,就是一万支箭也造不好,造好了失窃也很正常。对此,诸葛亮心里明白得很,因此他根本没打算动用东吴的资源,而是找上了曹操。

  不过,要想从曹操那里得到十万只箭,还是需要不少人力、物资和交通工具的,诸葛亮只好去求鲁肃这个老实人。诸葛亮不敢马虎,因为自己是死是活就在鲁肃一念之间了,他对鲁肃千叮咛万嘱咐,要他别把自己的举动告诉周瑜。虽然诸葛亮没有把自己的计划告诉鲁肃,但是,只要鲁肃一露口风,周瑜把江面封锁了,诸葛亮就只有认命了。

  周瑜此时也太过大意,他认为诸葛亮在劫难逃,也没有细想。诸葛亮已经透了口风,让他第三天派五百人到江边搬箭。草船借箭的事,当年孙坚跨江击刘表之时已经有了先例,周瑜不会不知道,怎么这会儿脑子不开窍了?更何况,鲁肃回报周瑜时,虽然没有提起借船之事,却说了诸葛亮并不用箭竹、翎毛、胶漆等物。造箭却不用原材料,那只能是去抢、去骗了。

  虽然躲过了两次致命陷阱,诸葛亮还是有些坐不住了。他知道周瑜不杀自己是不会罢休的,于是装神弄借东风,还特意把地点选在了江边。东风刮起的时候,正是战斗打响的时刻,此时,周瑜的注意力必然集中在战场上,诸葛亮趁机溜走不是难事。

  隔江对峙的曹操虽然也想给周瑜下套,无奈行骗并不是他的专长。曹操也太低估对手了,派蔡中、蔡和诈降,却没让他们带家属随行。周瑜能利用蒋干杀了蔡瑁、张允,看穿这种小把戏还是不难的。周瑜将计就计,反而利用蔡中、蔡和二人给曹操提供假情报。

  曹操上了一次当还不过瘾,派蒋干二次过江,这确实令人想不通。已经知道蒋干是来刺探军情的,周瑜对他的防范肯定比防贼还严,在这种情况下蒋干竟然能把一个大活人带回来,而且还是赫赫有名的凤雏,世界真奇妙!可曹操竟然又一次相信了蒋干,以为他带回来了个宝。曹操采纳了庞统的“连环计”,把战船全部捆绑到了一起,为火灾提前做好了准备。

  同样是诈降,周瑜设计的场景就逼真多了,可见,这二位的骗术不在同一个层次上。

  “赤壁之战”结束后,双方达成协议,由周瑜先去攻南郡,攻不下再由刘备一方去攻。周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损兵马,费钱粮,几乎连性命都搭上,结果却是便宜了刘备,成全了诸葛亮的名声。这个当上得太大了,周瑜气得箭疮迸裂,昏迷不醒。

  被人耍得如此彻底,鲁肃竟然还要去同对方讲理。他也不想想,江东众多名嘴一起上阵,尚且斗不过诸葛亮的一条舌头,自己怎么可能是诸葛亮的对手?果然,见面之后,诸葛亮避开双方当时的约定,把刘琦搬了出来,鲁肃脑子不会拐弯,总是跟着诸葛亮的话头走,结果再次被愚弄。

  看到刘琦之后,鲁肃重新燃起了取得荆州的希望。刘琦当时面色羸瘦,气喘呕血,看起来像是很快要去和老爸团聚了。鲁肃不是好战分子,能够和平收复荆州当然好,他答应等刘琦死后东吴再接收荆州的建议。

  刘琦的身体状况很令人费解,他当时正当盛年,三十六七岁的年龄,无论是体力和心智,都处于壮年。“赤壁大战”之前,刘备无家可归,刘琦前去接应他时,一身戎装,一副少年英雄的模样,怎么时隔仅仅数月,就变成了这副样子?从书中的描写来看,刘琦并非酒色之徒,也没有什么不良嗜好,可怎么他一到了诸葛亮和刘备的保护之下,就变成这副模样?

  刘备这个当叔叔的显然没有尽到责任,对刘琦个人生活关心不够,但诸葛亮也该多用些心啊,好歹,刘琦也是诸葛亮的表哥,关系比和刘备近得多。鲁肃一见面就看出来了,刘琦酒色伤身,将不久于人世。诸葛亮和刘琦在一起的日子可不短了,岂能看不出来?

  此时,刘备虽然暂时没有了被人追杀的烦恼,但他仍然没有自己的地盘。荆州在刘备的眼里是最现实的目标,不过,刘琦却是他占领荆州最大的绊脚石。

  刘备之所以能够被东吴高看一眼,当成盟友,靠的其实是刘琦。东吴从孙坚被黄祖杀死到“赤壁大战”之前的十七年时间里,一直拿荆州没办法,这说明荆州相当有实力。刘备初到荆州,兵不过千,将只有关、张、赵,就这点本钱,东吴哪里会把他放在眼里?东吴看重的是刘备控制下的刘琦。虽然没能成为刘表的“法定继承人”,但作为他的长子,刘琦在荆州还是很有根基的,同情他的人不少,尤其是在弟弟刘琮投降曹操之后,坚持斗争的人都跟了刘琦。刘琦手里握有荆州近一半的武装力量,比刘备的实力强多了。如果刘备强取荆州,即使成功了,荆州的实力也会大损,这对他一点儿好处也没有。因此,刘琦自然死亡,是再好不过了。

  好不容易等到刘琦去世,鲁肃一相情愿地以为对方会遵守当初的君子协定,于是跑去“收债”。没想到诸葛亮这时候变了脸色,耍起了无赖,他不仅不认账,反而倒打一耙,把鲁肃打得晕头转向。诸葛亮紧跟着抛出一根“胡萝卜”,答应取得西川之后再把荆州归还东吴。这一次比上次正式了不少,不只是口头约定,双方还立下了字据。

  这样的字据,不过是“白条”一张。如果刘备得了西川,有了争夺天下的实力,怎么可能再将荆州让给东吴?难怪孙权要对鲁肃大发脾气了。周瑜见荆州要不回来,又想用计骗杀刘备,结果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周瑜虽然喜欢耍小聪明,但“厚黑”的程度远逊诸葛亮,被骗了多次,最后终于被活活气死了。诸葛亮夜观天文,见将星坠地,算出周瑜要死,去了一块心病,把这个好消息报告给了刘备。诸葛亮也太小肚鸡肠了,缺乏容人之量。看看鲁肃的心胸,庞统这样的人才,在孙权面前没受到赏识,鲁肃知道了,亲自写了封推荐信,让他到刘备那里去讨个好前程。

  即使是自己的老哥,诸葛亮同样是骗起来没商量。明知老哥家属被“拘留”,还有心情设计、演出了一场好戏。让刘备唱白脸,扮成一个不要江山要美人的情种,为老婆被骗走之事和东吴算账。自己唱红脸,为兄长一家人的性命哭求刘备。

  诸葛瑾也是个老实人,被这两人搞得没了主意,再次中了缓兵之计,拿着刘备打的“白条”去找关羽,关羽“招待”诸葛瑾的只有一顿臭骂。

  诸葛亮是贤臣吗

  《三国演义》之所以被后人津津乐道,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中的人物刻画得生动形象。

  以形象而论,张飞理应当选三国第一猛将。吕布、赵云、关羽的形象太“温柔”了,张飞则不同,他“豹头环眼,燕颌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如此威猛的形象,往往尚未开战,对方就先怯阵了。

  张飞最出彩的一次演出是单枪匹马挑战曹操百万大军,曹操早听说过张飞“百万军中取上将人头如探囊取物”,生怕张飞看到自己。连忙让人把有自己身份标志的大号“遮阳伞”去掉。张飞三声暴喝,不但吓退了曹操的百万大军,还把一个久经战场的大将夏侯杰震得肝胆俱裂。虽然早些时候号称“小霸王”的孙策也有过类似“演出”,不过,对方是在纵马飞驰时受惊落马摔死的,而夏侯杰则完全是惊吓致死。显然,孙策的威慑力远远比不上张飞。

  文臣之中,作者倾全力打造诸葛亮。作者之所以把诸葛亮推到神一样的高度,很大程度上是受“社会舆论”的影响。从《三国志•;诸葛亮》中的描述来看,诸葛亮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政绩,他不过是维持刘备留下的家底而已。管仲、王猛的成就要远远高过诸葛亮,但他们的知名度却远逊于后者。

  诸葛亮之所以名声这么大,与历代帝王的宣传是分不开的。做皇帝最怕的是被人赶下台,而那些潜在的篡位者往往就在他们周围。所以,皇帝用人的第一标准是忠心,只要大臣人人忠心耿耿,皇帝便可高枕无忧。以此标准来找榜样,诸葛亮再适合不过了,他完全符合帝王对大臣的要求——鞠躬尽瘁、辅佐幼主。

  先主临终已发话,接不接班由诸葛亮自己决定,诸葛亮仍然能恪守臣道,从一而忠,实在是楷模,值得大力宣传。

  在官方轰轰烈烈的宣传中,诸葛亮被一步步推上了神坛。在这种大环境下,熟读史书的罗贯中也只能选择媚俗,篡改一下历史了。

  作为一部小说,《三国演义》引用的史实太多了,以至于很多读者把它当成了报告文学。引用史实过多有不小的负面影响,因为真实的人物形象同作者力图塑造的人物形象会产生分歧,这也必然会损害人物的整体性和小说的艺术性。

  罗贯中在塑造诸葛亮这个人物时就没能避免这种情况,虽然诸葛亮的过失大多被一语带过,甚至被加以美化,但前后矛盾的地方仍然不少,许多作者未曾留意的细节也揭示出诸葛亮“臣子楷模”的称号并非名副其实。

  第一,先来谈谈诸葛亮能力方面的“水分”。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实在太有才了:“孔明未出

  清心寡欲,约己爱民

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事实上,三分天下的预言并不应该归在诸葛亮名下,早在诸葛亮见到刘备之前,鲁肃对初次会面的孙权就有过同样的论述:“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为了凸显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作者将与诸葛亮作对的人物一概塑造成弱智,即使雄姿英发的周瑜在诸葛亮面前也像是变了个人,只会发脾气,不会用脑子。诸葛亮假设他们怎么做,他们便按部就班地采取行动,好像他们的思想完全在诸葛亮的掌握之中似的。

  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是个政治家,他在军事上没有什么建树,“精通兵法”、“擅长奇谋”这种评语同他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随机应变是名将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诸葛亮一生唯谨慎”,说明其个性适合治国,不适合带兵临敌。

  魏延建议采取奇袭兵出子午谷,诸葛亮没有采纳,司马懿知道后松了一口气:“大魏皇帝之洪福也!”司马懿显然很清楚自身的“软肋”在哪里,他怕的就是对方不走寻常路。正面交锋从根本上来讲是比拼内力,当时蜀汉人口不足百万,而曹魏人口超过了四百万,双方兵力相差悬殊,蜀汉不可能是曹魏的对手,只有出奇兵才有可能取胜。

  如果诸葛亮确实具有雄才大略,那蜀汉政权的发展道路就很令人费解了。刘备生前事业蒸蒸日上,地盘越占越多,手下能人越聚越多。刘备死后,蜀汉政权实际上落入了诸葛亮一人手中,这时候,已经没有人能够干预他的决定,正应该是他放开手脚大展宏图之时。刘备一意孤行兵败的事不会再发生了,统一全国应该指日可待。可是,事情却恰恰相反,蜀汉不但外战外行,内政也是一塌糊涂,反衬出来的只是诸葛亮一人的高大形象。看来,诸葛亮的领导能力同刘备相比还是差了不少,他不但缺乏创业的能力,守成也是勉为其难。

  诸葛亮被后世崇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舌战群儒,气死周瑜,骂死王朗,一封信气死曹真,这只是他口才的部分表现。诸葛亮提高身价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自我吹捧,他动辄就说:“吾视曹操百万之众,如群蚁耳!但我一举手,则皆为齑粉矣!”即使在向孙权寻求合作时也是如此。既然你有这么大的本事,干脆先灭曹操再吞东吴,统一全国得了,何必大老远地跑到别人家里当说客?还是孙权有涵养,只当没听见。

  赤壁破操主力是东吴,事后,诸葛亮又将功劳揽到自己名下,到了阵前总是自吹自擂:“曹操引百万之众,被吾聊施小计,杀得片甲不回。”

  在玩阴谋诡计方面,诸葛亮倒是把好手。他曾取笑曹操虽知兵法,却不知诡计,完全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

  第二,再来说说诸葛亮的忠心。

  刘备临死前,托孤的大臣不只诸葛亮一人,还有李严。李严武功高强,他在刘璋手下服务时,曾经同黄忠大战四五十个回合不分胜负。照此看来,他的功夫完全可以和关、张等人并列。对李严的能力,诸葛亮相当清楚。孟获叛乱时,诸葛亮亲自前去平叛,刘禅怕东吴乘虚而入,诸葛亮给他吃了一剂定心丸:“东吴方与我国讲和,料无异心;若有异心,李严在白帝城,此人可当陆逊也。”这样一个帅才,同时又是托孤重臣,没能留在“中央”辅佐少主,却被诸葛亮调整去做后勤工作,负责运送粮草物资,实在是浪费人才。

  司马懿评论马谡时说:“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说诸葛亮不会看人是小瞧他了,他之所以不用能力出众的人,是怕别人分走他的权力。刘禅刚登基时,蜀汉还是有不少人才的,如赵云、魏延等名将,可这些人后来都被诸葛亮一一排挤到了权力中心之外。

  邓芝担任蜀汉“外交大使”到东吴洽谈两国军事合作的事宜时,孙权表达了自己的疑虑:“孤正欲与蜀主讲和;但恐蜀主年轻识浅,不能全始全终耳。”孙权是东吴的“国家元首”,他此时最大的担心是怕刘禅年纪太小,性格不稳定,可能会不按“合同”办事。可邓芝却回答道:“大王乃命世之英豪,诸葛亮亦一时之俊杰。”邓芝不但只字未提自己的“国家元首”,反而将“二把手”诸葛亮搬了出来,同孙权这个“一把手”相提并论。

  诸葛亮的专权,在他对待刘禅这个顶头上司的态度上也可见一斑。建兴元年(公元二二三年)秋八月,曹魏兴五路大兵攻打西川,蜀汉得到消息后人心惶惶。在这种关键时刻,诸葛亮不知为何,连续旷工数日。刘禅坐不住了,派人去召丞相,可得到的答复是:“丞相府下人言,丞相染病不出。”诸葛亮的架子够大,连皇帝的专使说不见也不见。

  刘禅没办法,只好亲自登门拜访。没想到,丞相门卫对刘禅也不客气,只让刘禅一个人进去,其他人一律挡驾,而且口气相当强硬。刘禅只好下车步行,独自前去拜见相父。进去一看,诸葛亮他老人家正兴致勃勃地在花园里观鱼,哪像是有病的样子!听了刘禅的担心,诸葛亮哈哈大笑,根本不当回事儿。敢“忽悠”皇上,这哪是丞相,完全一副太上皇的派头!

  第三,为了成就个人功名,诸葛亮丝毫不顾及亲情

  这一点,从他对待刘表一家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诸葛亮不是荆州当地人,他的祖籍在琅琊阳都县,也就是现在的山东沂南。诸葛亮少年时父母双亡,姐弟三人被叔父诸葛玄收养。诸葛玄和刘表交情不薄,丢了饭碗之后他带着诸葛亮姐弟三人去了荆州。

  根据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描述,诸葛亮是个美男子:“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而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却是一个丑女。他们这桩婚姻之所以能够成功,完全是因为黄月英的家庭背景。黄月英的父亲是襄阳名士黄承彦,她的母亲与刘表的后妻蔡氏是同胞姐妹。诸葛亮做了黄家的东床快婿,社交圈子立刻就不同了——姨父是刘表,在当地也属于社会名流了。

了解更多三国故事,欢迎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更多有关三国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