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故事 > 历朝故事 >

曹操的家国仇恨,不“奸”能“雄”吗

本文发表于2022-02-18 19:53:45 最后修改于2022-02-18 19:53:450人浏览
  三国历史一直都是大家晶晶乐道的话题,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说三国,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曹操的家国仇恨,不“奸”能“雄”吗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曹操其实是很人性的,有血有肉,白璧微瑕。无奈国人喜欢跟风,追赶尊刘反曹潮流,硬生生把一顶主观贬义化的“奸雄”帽子,扣在一个死人头上。虽然不能说不地道不道德,起码是一窝靠屁股思考的跟屁。退一步说,生逢乱世,不“奸”能“雄”吗?

  作者在首次交代曹操宦官出生,少年恣意放荡时,只是纯客观的描写,可我们国人有个思维定势,喜欢挖祖坟,一定要证“奸”曹操,喜欢把少年的顽皮表现,贴上“奸”的标签。好好解读解读《三国演义》第一回,介绍曹操少年经历时,似贬实褒,是在高度欣赏曹操。曹操很幸运,遇到三位伯乐,第一个伯乐是桥玄,他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能安之者,其在君乎?”;第二个伯乐是何颙,他对曹操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

  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也 ----罗贯中

此人也。”;第三个伯乐是汝南有知人之名的许邵,在曹操的再三“我何如人”追问下,回答:“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曹操听后非常高兴,为啥高兴,是许邵对曹操能力的一个认可,有贬的意思吗?三个人合起来的意思是,在乱世只有曹操能匡复社稷,安邦治国,是对曹操的高度评价,没有丝毫贬义。

  接下来,麻烦出现了,曹操似乎做了一件“不义”之事,大有“奸”之嫌疑。为国为汉为义,手刃董卓,露出破绽,仓皇出逃,一天夜宿其父结义弟兄吕伯奢家,先误杀八口,又怕吕伯奢报仇,故杀吕伯奢,九条人命,灭门之罪,陈宫嫌曹操“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曹操是诗人,出口诗意反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笨蛋一个,理解错了曹操的话。这句话的意思我在“评《三国演义》第四回”中作过详细交代,不再重复赘述,特殊处境特殊处理事情,曹操认为自己担任治世的重任,誓杀董卓,谁重谁轻,心知肚明,为求万无一失,只好狠心“不义”。曹操是怀着刻骨的汉室“亡国”之恨,担心吕伯奢坏大事,不得不砍杀恩人吕伯奢。

  后来,曹操在徐州复仇一战中,罗贯中尊刘反曹思想浮出水面,曹操一家大大小小一百多口,被陶谦部下,一个贪财之徒黄巾余党张闿砍杀殆尽,携款潜逃,认为这是因果报应,十一倍的因果报应,还有诗为证:曹操奸雄世所夸,曾将吕氏杀全家,如今阖户逢人杀,天理循环报不差。很显然,国人认为曹操不该报仇,报仇就是奸。首先陶谦是老实人,善人,仁人君子,温厚纯笃,胆小怕事;其次,陶谦想跟威震山东的曹操搞好关系,想做一件好事,也就是借机会拍屁,谁知摔了个跟斗,拍到马蹄上,弄巧成拙,用人不当,又遇了个天气,部将把曹操一家抹光了。陶谦先后找了三个人从中调和,都没有说服曹操。曹操大军压境,洗荡徐州,以血父仇。鄙人认为曹操报仇没有过,大家想过没有,东汉末年,是什么世道,各路英雄各怀鬼胎,争斗的很闹心,谁相信谁的话,乱世有条件去调查吗?即便陶谦本人没过,也有纵兵之过。曹操也是人,有七情六欲,家人全死了,极度悲伤的感情能压过理智吗?曹操错就错在不该滥杀无辜,人的感情就是这样,能爱屋及乌,也能恨屋及乌,难怪徐州城中百性遭殃。曹操家之仇恨让他丧失理智,我们反对,但要理解。这里还有一个玄机,陶谦部下不杀曹操全家,曹操也会攻打陶谦,这是迟早的事。现在正好有个借口

  奸雄亦不相容恕,枉自图谋作小人 ----罗贯中

,先行一步,因为在镇压青州黄巾军时,曹操受朝廷重用,文臣武将云集于他,威震山东,从某种意义上看已控制朝廷,野心在膨胀,要实现少年理想——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因此,曹操兴师问罪陶谦,为父报仇是导火线,扩张地盘是根本目的。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