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故事 > 历朝故事 >

三国版的文强:董卓如何从小混混走上霸主之路的

本文发表于2021-12-23 21:55:52 最后修改于2021-12-23 21:55:520人浏览
  三国历史作为中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一说三国中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三国版的文强:董卓如何从小混混走上霸主之路的

新三国董卓剧照

  从混混到公务员

  著名小混混

  年纪轻轻,董卓就名列陇西牛人榜前列。

  上榜理由:继承父产,拥有汉代高端财富——耕牛。

  董卓牛,是因为董爸爸牛。董爸爸的名字叫董君雅,董君雅先生做官做到了颍川纶氏尉,董君雅死后,把辛辛苦苦置办下的土地和耕牛留给了两个儿子:董老二董卓,董老三董旻,应该是对半开。董君雅的大儿子早早地到阎王爷那里报到去了,董卓就得以多分了一两头牛。

  董卓拥有了田地和耕牛,成了陇西当地数一数二的地主少爷,登上了牛人榜。按照当时的主流人生规划,董卓应该像牛郎一样照管牛,大牛生小牛,小牛长大了再生小牛,牛子牛孙无穷尽,日子就会越来越牛。牛郎只有一头牛,尚且找了个仙女做妻子,那董卓就更不愁找不到天仙妹妹做夫人了!

  谁不说这孩子命好呢!可是,董卓离开了家乡,打着呼哨去了羌地。

  董卓去羌地,原因只有一个:喜欢。目的只有一个:痛快。董卓的人生哲学,从一开始就是混混哲学。

  董卓膀大腰圆,膂力无人能比,绝对力量男。他跨上骏,飞驰而去,惹得羌族少女阵阵尖叫。董卓与羌族部落的各个首领交接,与他们成了朋友。

  要是在中原,董卓肯定被视为街头小混混,人见人踹,车见车撞,花见花谢。可是,在“性坚刚勇猛”的羌人那里,董卓却得到了“少侠”的美名。

  五百年才出一个的恶人

  董卓从羌地带着“少侠”的桂冠回到家乡,很快就变成了一个街头痞子。

  今天,杀牛的屠宰工人不见得多牛,可是,那时谁如果杀牛,那肯定是牛人,因为那时的牛杀不得。牛杀不得,首先是因为牛是贵重的,《九章算术》记载,一头牛的价格在一千八百钱左右,一般老百姓倾家荡产也是买不起牛的;牛杀不得,还因为牛是国家特级保护动物。牛在人力耕作文明时代表着先进生产力,汉代官府禁止私自宰杀耕牛,哪怕是自己的。东汉末年,曲周百姓杀牛为父祷病,官府便按法律将其“弃市”,幸得陈矫上奏朝廷将其赦免。“弃市”就是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犯人暴尸街头的一种刑法,私杀自家的牛,其罪行已经甚于杀人了。

  可是,董卓偏偏杀牛了!

  那一天,羌地的首领们来看望老朋友了。董卓把耕牛和羌族首领一起领回家,羌族首领坐在上座,耕牛上了屠宰架。按照当时的法律,私自杀牛犯法。但是董卓不但没有像那位为父祷病杀牛的曲周百姓受审判,反而为此获得了“健侠”的称号。

  董卓大摇大摆地在大街上晒血淋淋的牛皮,没有人报警,没有人把他抓到监狱里“躲猫”,这着实耐人寻味。

  董卓武功高强,还认识那么多羌人,谁敢惹?另外,当时东汉政权式微,中央权力在内耗中衰颓,张角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诅咒,蔓延全国。这样的政府,还能管得了地头蛇杀牛这样的事情吗?

  如果,在董卓第一次挑战政府权威而杀牛时,政府就能惩戒他,他也许会改邪归正,成为一个安安稳稳的农人。

  “五百年难遇”的坏时代,“成就”了五百年才出一个的恶人。

  混混成公务员之谜

  整个陇西都轰动了:羌人赶着一千多头牛呀羊呀马呀,浩浩荡荡地开进了临洮。吃了董卓的牛,被董卓的仗义感动,羌族首领就凑合了一千多头牲口来回报他。

  这是董卓得到的人生第一桶金。乡人在钦羡之余,都在替这一千多头无辜的牲口担心:董卓这个混混,根本不会好好喂养它们的,过不了几天,它们就都会被饿死了。

  董卓怎么会闷在家里做牛郎呢?不久,他就到郡府里上班去了。董卓被郡府征召为公务员,“监领盗贼”,类似于今天的公安局长。

  董卓是借征召制混进公务员队伍的。汉代选拔官员采取征辟制度,东汉光武帝规定了“四科取士”制度,颁行全国,要求各地以此选拔人才。“四科”规定全面:第一条规定“德”,要求思想品德高尚,历史清白,没有污点;第二条规定“识”,要求学识渊博,精通四书五经,能够达到博士的标准;第三条要求“能”,要求通晓法令,足以决断疑难事件,能够处理公文,回答质询,文才达到御史的水平;第四条要求“行”,要求性格刚毅又善于谋划,善于处理复杂事件,关键时候正确及时做出决策,有处理京师政务的才能,有孝悌清廉公正的操行。

  董卓在被召之列,那我们来考察一下他的“四科”:“德”上,董卓“少好侠”,说得好听是个少侠,说得难听是个小混混;“识”上,董卓年纪轻轻就到羌地游荡,骑马射箭,一介武夫;“能”上,董卓倒是有一点,可惜是“膂力过人”“左右驰射”的才能,征辟制度是官员选拔而不是运动员选拔制度;“行”上,董卓触犯国家禁令,私自杀牛,有前科。

  “四科取士”,董卓全面不符合。可是,董卓偏偏被郡守召为府吏,这确实是个谜。

  其实,这也不能算是谜。“四科取士”给各级官吏在察举和征辟中徇私舞弊留下很多缝隙,到了桓灵时代,竟然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怪现象。董卓这样的混混,能混进公务员队伍,也是很自然的现象了。

  看到董卓的一千多头牲口一天天减少,又看到董卓当上了干部,乡亲们点点头:哦,原来董卓是用牲口去“喂”郡守了!董卓用羌人送给他的第一桶金铺筑了一条通向官场的大道。

  别说洛阳,就是“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凉州,对董卓来说,也是遥不可及的。陇西只是凉州的一个郡而已。除陇西外,凉州还有汉阳、武都、金城、安定、北地等九个郡,外加张掖和居延两个属国。

  一千多头牲口,也就是从临洮走向陇西,而要想从陇西走向凉州,恐怕得有一万多头牲口。临洮的父老乡亲断定:董卓这小子,止步于陇西郡了!能指望羌人给他送一万多头牲口来吗?

  他们想不到,董卓还是“依靠”羌人朋友成就了自己,并很快成了西凉牛人。

  从朋友到敌人

  死在大哥刀下

  凉州,是羌胡进入关内的第一站,所以每一任凉州刺史的首要任务就是对付羌胡。当一个叫成就的哥们担任凉州刺史时,对付羌胡却毫无成就,成就压力很大,于是广募人才,专门对付羌胡。于是,在这种背景下,董卓被征辟为州兵马掾(凉州特种部队司令)。

  董卓在还是小痞子的时候,就“尝游羌中”,并且和羌人首领结为哥们,后来董卓宰杀耕牛宴请羌人,羌人回报其一千多头牲口,这关系,一个字:铁!

  成就偏偏让董卓去捕杀自己的铁哥们,我们不得不为他这个任命担心。其实成就这个任命暗藏玄机:正因为董卓是羌胡的朋友,所以才有了这个任命。

  这里面有一个让人闻之而毛骨悚然的道理:对一个人最大的打击,往往来自他的朋友。

  董卓多年在羌地游历,与羌胡首领搞在一起,对羌胡人知根知底,杀起羌人来也格外有心得。面对曾经与自己勾肩搭背称兄道弟的羌胡人,董卓高高地举起了屠刀。那些曾经为董卓“左右驰射”而尖叫的羌族少女,再次为董卓尖叫。不过这次尖叫不带着崇拜,而是带着惊恐。她们被董卓俘虏,然后被董卓横放在马上,扔在营帐内的地铺上。董卓一个人忙不过来,就把一些羌族少女扔给手下,以恩赐的语气说:“弟兄们拿去用吧!”手下们感激涕零,认定了董卓大哥。羌人首领看着昔日的董大哥骑马冲来,正要热烈地迎上去,只见眼前寒光一闪,董卓出刀了……羌人首领人头落地。

  董卓出战羌胡,“大破之,斩获千计”,朋友的尸骨堆成董卓的封功台,董卓在凉州一下子就出名了。踩着朋友的尸骨,董卓开始跻身西凉牛人榜。

  董卓的“高考”成绩

  对于凉州土著董卓来说,洛阳本来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但是,朝廷举行“高考”了,董卓的机会来了。

  考试名称:羽林郎选拔考试。

  考试任务:充实皇帝禁卫军。羽林郎执行皇宫治安,同时处理全国各地羌胡入侵等突发性事件。

  考试时间:视国家需要而定。

  录取计划:和今天北大清华主要录取北京学生不一样,羽林郎录取计划主要投向“六郡”,即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六个郡,都是原先西戎秦国的属地,那里的人尚武善战。

  政治面貌要求:良家子。西汉以奴仆、娼优、隶卒、犯人、赘婿等为贱民,以平民为良民。董卓的父亲虽然做过官,但是父亲死了后,董家也就成为草头百姓了。

  考试科目:膂力,射箭,赛马,十八般兵器(矛、戟为主)。

  汉代虽有征辟之制度,但是人才选拔的机会被士绅门阀垄断。身为平民孩子,要是没有当官的或者名流看上,就一辈子搬坷垃种地吧!西戎六郡的“良家子”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可以凭借其武功跻身国家干部的行列。

  著名考生:西汉名将李广、赵充国、冯奉世。

  董卓的“成绩单”:

  董卓以优异成绩成了一名光荣的羽林郎。

  羽林郎在卫尉之列,品级是三百石。在这里有必要说一下“石”:“石”是古代容量单位,等于100升,一石米125斤。古人读书为做官,做官为俸禄,俸禄用米来支付,所以有“书中自有千钟粟”一说。人们都说七品县令是小官,叫“七品芝麻官”,但是在汉代,大县才设令,千石;其次设长,四百石;小县也设长,三百石。羽林郎也是三百石的级别,也就是说,羽林郎相当于一个小县的县长了。

  羽林郎只考察武功,不考察武德,这是一大失误。泰山脚下有一个民间武术家,名字叫陈振义,他开办武馆招收学员,先进行品德考试,他和学员说:“武功高品德低,就会成为祸国殃民的董卓!”

  朋友,借你人头一

  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也 ----罗贯中

  新科羽林郎董卓,是为了一个特殊使命而来的。

  167年秋,鲜卑率八九千骑入塞,联结东羌、上郡沈氐、安定先零等羌人共攻张掖、酒泉。为了平息叛乱,朝廷派出了“西凉三明”之一的张奂。

  谁也没注意到,这次出征的队伍里,有一个叫董卓的人。

  董卓,曾经是羌人的朋友。他在羌地播下了友谊的种子。羌地首领们曾经到董卓家里拜访请安,在董卓宰杀耕牛招待他们后,他们用一千多头杂畜回报董卓。羌人是真的拿他做哥们的。

  现在,新科羽林郎董卓面临一个艰巨的人生使命:初任羽林郎,要在与羌胡战争中有出彩表现,才能站住脚。

  羌人的朋友董卓,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面对羌人,董卓“左右驰射”,威风八面,“为羌胡所畏”(《后汉书》)。曾经在一起搂肩搭背喝酒吃肉的朋友,转眼间成了翻脸不认人的生命终结者。被董卓俘虏的羌胡首领们身陷战俘营,戴着枷锁,咬牙切齿地说:假如有来世,打死也不要相信宰杀耕牛宴客的人,这样的人连耕牛都不在乎,还有什么能在乎呢?

  如果董卓没有后来那些窃据神器、荼毒天下的暴行,我们也许会说董卓这是为民族大义而舍弃私人感情,为国家利益而大义灭友。但是,回眸历史,我们完全可以虚拟一句独白来解读董卓此时的行为动机:朋友,请借你的人头一用。

  这样的人,注定了是要升官的。

  董卓就是三国版的文强

  董卓踩着羌人朋友的尸骨,爬到了军司马的位子上,级别:一千石,已经步入了达官贵人的行列。

  按照军功正常升官,已经满足不了董卓的野心。他决心要走捷径。历来,官场上的捷径都是指向一把手的。当时,董卓的一把手是军队统帅张奂。于是,董卓就托人给他送去了一百匹缣(双丝的缯,汉代多用作赏赠酬谢之物,或作货币)。缣送走后,董卓就开始兴奋地等着回音。

  望眼欲穿的董卓,等来的不是乌纱帽,而是退回的缣。张奂鄙视董卓的为人,听到他的名字也不舒服,再接受他的贿赂,那就是吞吃苍蝇了。

  贿赂不成功,后果一般是很严重的:1。好小子,原来我在你眼里是个贪官啊——领导生气;2。好小子,原来你是一个投机钻营的人啊——领导鄙夷。完了,“上流”路线堵死了!董卓决定走“下流”路线,获得部属的拥护,说穿了就是用部属的鲜血染红自己的顶子。

  董卓把朝廷赏赐给他的九千匹缣一寸不留地全分给了部下,得到了士兵拥护。董卓用缣在上流张奂那里走不通的路,在“下流”那里走通了。

  董卓的贪心在历史上是出名的,那他为何大方地拿出九千匹缣来赏赐给士卒?答案只有一个:投资。

  一件事情的意义,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为什么做。

  本来,董卓纵使立功再多,在张奂那里也是没有机会的。但是张奂的上级是种暠,种暠是度辽将军,领导着中郎将张奂。《后汉书》记载,种暠是个“信赏分明”的人。本来,赏罚分明是优点,但是如果赏罚的标准有问题,那问题就严重了。桓灵时代,面对黄巾军起义和羌胡的侵略,“战功论”就有了市场。董卓确实在对羌胡的战斗里立下了不少功劳,对董卓近距离了解的张奂知道提拔培养董卓就是养狼,但是,高高在上的种暠,却对着功劳簿啧啧称赞:这个董卓,立功这么多,人才,培养培养他吧!

  悲剧之所以在网上被写成“杯具”,并不仅仅是因为二者谐音,还因为悲剧是人们一直在品尝着的苦酒。2000年9月19日,中国头号悍匪张君在重庆被擒获,时任重庆市公安局副局长的文强立下战功,被逐步提拔,最终升任为重庆市司法局局长。结果都知道了,“惟战功论”的“杯具”在董卓之后将近两千多年了又一次上演。

  在“惟战功论”的“杯具”里,董卓的官职一路飙升:广武县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并州刺史——河东太守,直至中郎将。

  哈哈哈,张奂呀张奂,老子也成了中郎将!

  出征前,董卓找人去给张奂送礼,碰了个软钉子。现在,董卓自己成了中郎将,和张奂平级了。

  奶奶的,原来老子也能做中郎将啊,你张奂没什么了不起嘛!

  董卓,其实就是三国版的文强。

  从流氓到霸主

  跑官是大侠

  如果当时有百家讲坛,而且只有一个主讲人,那非卢植莫属。卢植被当时的人称为“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后汉书》)。

  卢植奉命镇压黄巾之乱,拒敌于广宗(河北省南部的邢台市东部一带),宦官左丰前来检查工作,卢植未遵守给检查人员送红包的潜规则,结果被“怯战”,被用囚车押回京城。当初卢植是经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四府”共同举荐,调集各郡精兵组成平叛部队。他的军队可是帝国的一支重兵啊!卢植走了,他的军队没走。

  德高望重的卢植是经过“四府”反复讨论才握有这支军队的指挥权的,小混混出身的董卓不声不响地接管了这支军队,莫非他有三头六臂?

  这话还真说对了,董卓还真有三头六臂的神通。他是用金钱收买了左丰,然后“被胜任”。左丰从广宗卢植那里出来,两手空空,一脸懊恼。广宗正好在河东郡治下,而董卓正好是河东郡太守,董卓公款接待了钦差大臣左丰。左丰一个劲儿地骂卢植娘,董卓听了喜上眉梢,他知道卢植马上就要交出兵权了,而自己,近水楼台先得月,呵呵呵……董卓添油加醋,煽风点火,让左丰恨死卢植,然后大献殷勤:好酒好菜,星级宾馆,桑拿洗脚,旅游观光,跳舞唱歌……一样也不少。流氓知道流氓需要什么。董卓买通了大太监左丰,掌控了兵权!

  清心寡欲,约己爱民

  从卢植手里抢得兵权,董卓看着挺着锄把舞着头的黄巾军,嘴角上撇:泥腿子,看老子收拾你们!董卓主动出击,与张角带领的黄巾军在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北)展开激战。董卓毫无悬念地大败。

  董卓下课了,被贬为平民,回家写检讨去了。

  董卓听说自己的军队被皇甫嵩接管了过去,暗暗祈祷皇甫嵩败得更难看。

  与董卓惨败而归相反的是,皇甫嵩大获全胜,斩了张角的弟弟张梁,俘虏3万多人,黄巾军溃散,逃到黄河里而淹死的有5万多人。张角闻讯,忧病而死,被皇甫嵩剖棺戮尸,传首京师。皇甫嵩乘胜追击,剿灭张宝余部,张宝战死,黄巾军被斩杀、生俘者10万余人,黄巾军仅存的主力被消灭,黄巾起义宣告失败。大家明白了:原来不是黄巾军不可战胜,而是董卓不学无术。

  185年春,韩遂与边章以讨伐宦官的名义,联合羌兵,入寇三辅,侵逼皇家陵园。事关皇家最后的颜面,汉灵帝高度重视,征调名将皇甫嵩带兵抵御韩遂和边章的进攻。

  朝廷给皇甫嵩配备了一个副手:董卓。董卓官复原职。

  汉灵帝是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商人,整个朝廷都是他的公司,该公司盛产官位,设立了一个专门卖官的机构,办公地点在西邸。各个岗位的价格表就贴在门口,就像股票交易大厅里的红绿相间的大盘。只要有钱,什么官都可以买。曹操的父亲曹嵩曾经花了一亿钱为自己买了一顶太尉的官帽。败将董卓被莫名其妙地起用,个中原由,正史虽无记载,但以汉灵帝的做事风格,想来董卓还是充分借用了“孔方兄”的脸面。

  汉灵帝派太监张让去皇甫嵩军中检查工作,索要红包,皇甫嵩毅然拒绝,得罪了张让。卢植的“杯具”再次上演,皇甫嵩“被无功”,开除公职。

  正好在皇甫嵩军中的董卓,看住机会,收买了张让。钱买通了张让,张让说通了皇帝,董卓重新获得了独立领兵的机会。

  对一个人最准确的评价,来自于他的敌人。当时,韩遂、边章听说皇甫嵩走了,击掌相庆,他们立即发起进攻。董卓根本无力抵挡,逼得当时的司徒崔烈提议把西钏透斓热怂懔恕

  董卓不行,汉灵帝只得另外派司空张温去抵挡韩遂等人。

  讨韩军团兵力:步骑10余万人。

  一把手:司空张温。

  班子成员:执金吾袁滂,荡寇将军周慎,右扶风鲍鸿,参军事孙坚,破虏将军董卓。

  破虏将军董卓当时虽然被划归张温军团,但是却在前线驻扎。

  张温率部驻扎长安,要他来军团报到。

  张温等得黄花菜都凉了,董卓才晃荡着身子,慢悠悠地来到长安。张温很生气,就责备董卓,董卓白他一眼,对他出言不逊。

  孙坚也在座,他看不下去了,就走到张温旁边,跟张温耳语,劝他诛杀董卓。当时张温是仗钺出征,握有尚方宝剑,可以先斩后奏。

  不知是因为厚道,还是因为懦弱,张温把孙坚从身边推开,压低声音说:“你先回去,否则董卓就要怀疑我们算计他了。”

  张温的讨韩军团虽然凭空比皇甫嵩多了10万多生力军,但是也没在韩遂面前占什么上风。双方处于相持状态。

  命运之神打破了天平。十一月中旬的某天,夜半时分,广袤的夜空突然划过一道长达十余丈的流星,半壁天空火光如炬。

  在古代,人们对奇异天象认识不足,总是认为它们昭示着灾难。本来张温和韩遂双方那晚看到的流星雨都是一样的,流星也没格外落在哪一方,但是韩遂一方多骑兵,战马见此异象,狂嘶不已。睡梦中的士兵被惊醒,懵懵懂懂之中被这一异象吓得魂飞魄散。

  不好了,天都烧起来了,要打败仗了!

  不知是谁这么一喊,所有的士卒就都像马儿一样受了惊吓,骚乱起来。有人哭,有人喊,有人骂,说不打他奶奶的仗了,说要回到旧地金城。有人不哭不喊也不骂,那是因为他在悄悄地找时机逃跑。

  第二天清晨,董卓凭着对关外地形和羌人心理的熟悉,立即采取紧急行动,与鲍鸿等人合兵夹击羌兵。由于对方军心已散,又无准备,加上一晚上闹腾,精疲力竭,不战自溃。借助流星雨的魔力,董卓轻而易举地赶走了韩遂。不,应该说是流星雨赶走了韩遂,董卓军队的追赶,更像是送行。

  1947年3月19日,中共中央机关疏散后撤离延安,胡宗南给蒋介石发“解放延安”的捷报,蒋介石大喜,屁颠屁颠地安排外国记者到延安采访。事实大家都清楚,就不用在这里普及党史了。当时韩遂虽然不是主动撤退,董卓的出击也杀敌数千,但是这场战斗并无战术含量也无战略意义。只是张温军团需要一场胜利来向朝廷交差,于是便像蒋介石夸大“解放延安”那样,放大了董卓的战功。

  好大喜功的张温军团继续追击羌兵,结果在榆中城受阻,兵败而归。董卓军队则在望垣北被羌兵包围。兵既被困,饷又不继,董卓望着脚下的河水想起了一条良策,倚水立营,就从水旁筑起一坝,佯为捕鱼,暗中却将水势堵塞,腾出淤地,乘着宵深更静,拔寨潜走,悄悄地从坝下过军,待羌人闻知,出来追击,董卓军队已经过尽,决塞放水,反将羌人淹死不少。

  当时的六支部队,仅有董卓全师引归。掌声响起来。这是董卓军事生涯中难得的一次亮点。遗憾的是,董卓只有在做“董跑跑”时才表现出卓越的天赋。

  这时,边章与韩遂争功,两不相让,边章致书张温,自请投降,实是一缓兵计。张温正愁进退不得,边章的乞降书一到,他也不辨真假,急忙上报朝廷,说是圆满地完成了平叛任务。既然有功,那就有赏。张温成了太尉,孙坚成了议郎,“董跑跑”也把自己跑成了前将军和乡侯。

  工作是菜鸟

  跑官是大侠的人,工作起来往往是菜鸟。

  186年冬天,皇帝让张温回到京师,留下董卓带领着军队镇守边关。韩遂哈哈大笑,只剩下董卓这个土混混了,那还怕什么!

  韩遂拥兵10余万,进围陇西。陇西太守李相如闻风而降,凉州司马马腾杀死刺史耿鄙,亦拥兵反叛。潘多拉魔盒打开,汉阳的王国也举兵造反,自号“合众将军”。马腾、王国都团结在韩遂的领导之下,带领几十万大军,寇掠三辅,董卓连连败退。

  188年11月,韩遂、马腾大军顺利地包围了陈仓。陈仓,就是今天的陕西宝鸡,位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处陕、甘、宁、川四省(区)结合部,东连西安、咸阳,南接汉中,西近天水,北临平凉,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两句家喻户晓的成语反映了陈仓的重要性。

  危难时刻,汉灵帝想起了不会送礼但会打仗的皇甫嵩,就拜皇甫嵩为左将军,派他急赴前线,指挥伐叛战争。

  董卓提出迅速进赴陈仓。他提前囫囵吞枣地背了兵法上的几个句子,现学现卖地说:“聪明的人不落在时机后面,勇敢的人不会迟疑不决。速救则陈仓保全,不救则陈仓破灭,保全和破灭的关键,就在这里。”

  皇甫嵩说,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人之兵,陈仓虽小,城守固备,完全可以把王国拖垮。皇甫嵩最后说,不动一兵一卒,就可以取得全胜之功。

  皇甫嵩对?董卓对?

  韩遂等率兵围攻陈仓,从冬到春,围了八十多天。由于陈仓城坚守固,叛军最后也未能攻下,部众疲劳不堪,只好于189年2月解围撤退。

  董卓的建议果然是馊主意。

  叛军跑了,皇甫嵩大手一挥,下令:追!

  董卓慌乱地连摆双手,哆哆嗦嗦地:“不……不……不可!兵法,穷寇勿追,归众勿迫。如果我军追赶王国,那他就会作困兽斗……”

  皇甫嵩说:“一开始我们不去迎击王国,是避其锐气。现在我们去追击他,是乘其疲惫。韩遂、马腾的军队是在逃跑,没有丝毫斗志。”

了解更多三国故事,欢迎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更多有关三国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