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故事 > 历朝故事 >

对曹操自传性的文章《述志令》的解读和赏析

本文发表于2021-12-17 17:45:15 最后修改于2021-12-17 17:45:150人浏览
  三国历史作为中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一说三国中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对曹操自传性的文章《述志令》的解读和赏析

曹操画像

  【作者小传】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县)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先后削平割据势力,受封丞相,实际上把持了汉朝政权。曹丕称帝后,追谥他为魏武帝。鲁迅称赞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曹操在文学事业上也很有地位和成就,他招集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形成了一个邺下文人集团,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他的散文写得简约严明,思想开朗,不受传统思想和形式体制的约束,具有清峻、通脱的风格。遗著《魏武帝集》,有明代珍本。近代人整理为《曹操集》。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作品原文】

  孤始举孝廉(1),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2),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3),欲为一郡守(4),好作政教(5),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6);故在济南(7),始除残去秽(8),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9)。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10),顾视同岁中(11),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12),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13),欲以泥水自蔽(14),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15),迁典军校尉(16),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17),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18),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19),兴举义兵(20)。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21),后还到扬州更募(22),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23),破降黄巾三十万众(24)。又袁术僭号于九江(25),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26),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27),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28),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29),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30)。又刘表自以为宗室(31),包藏奸心,乍前乍却(32),以观世事,据有当州(23),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34)。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35),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36),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37)。”夫能以大事小也(38)。昔乐毅走赵(39),赵王欲与之图燕(40)。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41),况燕后嗣乎(42)!”胡亥之杀蒙恬也(43),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44);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45),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46),过于三世矣。

  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47),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48)。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49),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50),以还执事(51),归就武平侯国(52),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53)。

  孤闻介推之避晋封(54),申胥之逃楚赏(55),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56),仗钺征伐(57),推弱以克强(58),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59)。然封兼四县(60),食户三万(61),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62),少减孤之责也。

  【作品注释】

  (1)孤:古代王侯自谦之称。曹操当时任丞相,封武平侯,故此自称。孝廉:汉代从汉武帝开始,规定地方长官按期向中央推举各科人才,分孝廉、贤良、方正等科目,听候使用,东汉时每年由各郡、国从二十万人中荐举一人,曹操被举为孝廉时才二十岁。孝指善事父母,廉指清廉方正。(2)岩穴知名之士:指隐居而有名望的人。汉朝风尚,儒生常故意隐居深山,抬高声价,以待举荐。岩穴,山洞石室。(3)海内人:这里主要指世家豪族。曹操出身宦官家庭,故被轻视。(4)郡守: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即太守。(5)政教:行政和教化。(6)世士:世人。(7)在济南:曹操于184年(中平元年)为济南国相,职位相当于太守。济南国辖境在今山东济南一带。(8)除残去秽:曹操任济南国相时,下属官吏多趋附权贵,贪赃枉法。曹操奏请撤免八个县官,下令捣毁六百多所祠庙,严禁祭祀神,因此得罪了当时的权贵近臣。(9)违迕(wǔ):违背、触犯。诸:之于。常侍:也称中常侍,皇帝的侍从近臣,掌管宫廷文书和传达皇帝命令。东汉末年,中常侍改用宦官,权势很大,地方官多逢迎他们。(10)年纪尚少(shào):曹操任济南相期满,朝廷调他为东郡太守。他托病辞官还乡,年方三十来岁。(11)同岁:同一年被举为孝廉的人。(12)谯(qiáo):今安徽亳县。曹操的故乡。精舍:指精致的书房。(13)底下之地:低洼之地,指瘠薄的土地。(14)泥水自蔽:意谓老于荒野,不求闻达。(15)都尉:官名,管军事,官阶相当于太守。(16)典军校尉:武官名,掌管近卫兵,多由皇帝亲信担任。188年(中平五年),汉灵帝刘宏建立西园军,设置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袁绍为中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17)讨贼:指讨伐地方军阀和镇压农民起义军。(18)征西将军:东汉时授征西将军的有四人,他们对东汉王朝都立过功劳。曹操借此述志,表示愿做东汉王朝的功臣。(19)董卓之难:董卓原是凉州(今甘肃、宁夏一带)豪强,灵帝时任并州(今山西太原)牧。189年(中平六年),汉灵帝死,少帝刘辩即位,外戚何进为了消灭宦官,召董卓领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刘协。董卓自封都尉和相国,操纵朝政。各州郡起兵反对,成立讨卓联军。(20)兴举义兵:指190年(初平元年),关东各州郡纷纷起兵讨伐董卓,都自称“义兵”。曹操也在陈留郡己吾县(今河南省陈留县)招募五千人起兵讨董。董卓挟持献帝和数十万居民从洛阳迁都长安,沿路死人无数,洛阳被焚。192年(初平三年),董卓被王允、吕布所杀。(21)汴水之战:190年(初平元年),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各州郡声称讨董,实各怀私利,又怕董卓兵强,不敢先进。曹操独率军西进,与董卓部将徐荣在荥阳的汴水(今名索河,在河南省荥阳县西南)一带交战,因兵少无援失败。曹操本人被流矢所中,连夜逃走。(22)扬州更募:曹操汴水战败后,与夏侯惇等到扬州重新召募兵丁。东汉末年,扬州的州治在今安徽省合肥,辖今江苏、安徽一带。(23)兖(yǎn)州:东汉十三州之一,辖今山东西南部和河南东部。(24)破降黄巾:192年(初平三年),青州黄巾农民军起义攻入兖州,杀刺史刘岱。济北鲍信与兖州官吏迎曹操为兖州牧。曹操领兵攻黄巾军于寿张(今山东省东平县西南),追至济北,黄巾军三十万被迫投降。曹操从中挑选精壮,组成自己的强大军事力量,号为“青州兵”。(25)袁术:字公路,袁绍的异母弟,九江郡太守,东汉末年江淮一带世族豪强大军阀。僭(jiàn)号:盗用皇帝称号。197年(建安二年),袁术以九江太守称帝于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九江:郡名,辖今江苏、安徽省南部和江西省。(26)露布:布告,宣示。(27)禽:同“擒”。197年(建安二年)九月,袁术攻陈(今河南省淮阳县),曹操引兵出击,大胜,擒斩袁术的四个部将桥蕤(ruì)、李丰、梁纲、乐就。(28)解沮(jǔ):瓦解崩溃。(29)袁绍:字本初,袁术之兄。199年(建安四年)三月,消灭了公孙瓒,占有黄河以北的冀、青、幽、并四州,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30)枭(xiāo):即枭首,斩首而悬之示众。200年(建安五年),曹操在官渡(今河南省中年县东北)之战中,以少胜多,消灭袁绍军的主力。两年后,袁绍病死。后来,其子袁谭、袁尚因争夺冀州互相攻杀,袁谭求援曹操后,袁尚退军。但是袁谭背叛了曹操,205年(建安十年)正月,曹操又出兵击杀袁谭,袁尚和他的次兄袁熙逃奔辽西乌桓。207年(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北征乌桓。袁熙、袁尚又逃往辽东,九月为曹操部属公孙康所杀。曹操于是将他们悬头示众。(31)刘表:字景升,汉皇族鲁恭王刘余的后代,东汉末豪强军阀。献帝初平(190年—193年)年间任荆州刺吏。(32)乍前乍却:忽前忽后。意喻投机。据史载:官渡之战,袁绍向刘表求援,刘表暗地里与曹操勾结,未敢出兵。有人劝他归附曹操,他也持观望态度。(33)当州:当地,即荆州,辖今湖北、湖南等地。208年(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南征刘表,八月刘表病死,九月其幼子刘琮即以荆州降曹操。(34)“人臣”二句:208年(建安十三年),汉献帝为了表彰曹操平定三郡乌桓的功绩,废太尉、司徒、司空三公,恢复西汉的丞相和御史大夫制度,任曹操为丞相。(35)不逊之志:不忠顺的想法。指别人认为曹操有代汉自立为皇帝的野心。(36)垂称:垂名,称颂。(37)“《论语》云”四句:见《论语·泰伯篇》。(38)以大事小:以强大的诸侯来侍奉弱小的天子。曹操借用《论语》中的话,表示自己拥护东汉王朝,并无夺取帝位之心。(39)乐毅:战国燕昭王时名将,曾率赵、楚、韩、魏、燕五国军队破齐国,攻下齐国七十余城,后封为昌国君。燕昭王死,燕惠王立,中了齐将田单的反间计,让骑劫代乐毅为将,乐毅担心留在燕国被害,于是投奔赵国。(40)赵王:赵惠文王。(41)徒隶:犯人和奴隶,此泛指地位低贱的人。(42)后嗣:后代,指燕惠王。以上“昔乐毅”以下一段,据《80御览》卷四二○可知,系转引《史记》。但现在流传下来的《史记》不载。(43)胡亥:秦始皇嬴政的小儿子,继始皇立,称二世。蒙恬(tiàn):秦始皇时名将,秦统一六国后,他率兵三十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秦始皇死后,赵高伪造始皇遗诏,逼使蒙恬自杀。(44)三世:蒙恬祖父蒙骜、父亲蒙武、连他自己共三代。均为秦国名将。(45)祖、父:指曹操的祖父曹腾和父亲曹嵩。曹腾在汉桓帝时任中常侍、大长秋(管理皇宫事宜的官),封费亭侯;养夏侯氏的孩子为子,即是曹嵩,汉灵帝时官至太尉。曹嵩生曹操。(46)子桓:曹操次子曹丕的字。(47)万年:死的代称。(48)肝鬲(gé)之要:出自内心的至要之言。鬲,同“膈”,胸膈。(49)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弟,周成王叔。金縢(téng):《尚书·周书》篇名。其中记述武王病时,周公曾作祷辞祭告于神,请求代武王死,祭毕将祷词封藏在金縢柜中。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摄政。成王的另两个叔父管叔、蔡叔等诽谤周公篡位,引起成王怀疑。于是周公避居东都(现河南洛阳市)。后来成王启柜发现祷词,知其忠贞,大为感动,亲自迎回了周公。縢,封缄。金縢密封的金属柜。(50)便尔:就此。委捐:放弃,交出。(51)执事:指朝廷统率军队的主管权。(52)武平侯国:196年(建安元年),献帝任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武平,在今河南鹿邑县西。(53)为万安计:曹操此令公布后,据《魏书》记载:汉献帝在第二年,即211年(建安十六年),封曹操之子曹植为平原侯,曹据为范阳侯,曹豹为饶阳侯。(54)介推(cuī):即介子推,春秋时晋国人,曾随晋公子重耳出亡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即位,大封从亡诸臣。介子推不挂念自己的功劳,与他的母亲隐于绵山而死。后世又传说重耳曾烧山要他出来做官,他坚不出山,抱木被烧而死。(55)申胥:即申包胥,春秋时楚国大夫。伍子胥率吴军伐楚,攻下郢都。申包胥求救于秦,痛哭七日,终于感动了秦哀公,求得救兵,击退吴军。楚昭王回到郢都,赏赐功臣。他避而逃走,不肯受赏。(56)威灵:指汉皇室祖宗的威武神灵。(57)钺(yuè):古兵器,形似大斧,也是天子出征时的一种仪仗。皇帝授钺给主将,即象征代表天子出征。(58)推:指挥。(59)天助汉室:这是曹操表示不自居功的客气话。(60)四县:指武平、阳夏(jiǎ,今河南太康县)、柘(今河南柘城县北)、苦(hù,今河南鹿邑县东)。(61)食户三万:受三万户人家所纳赋税的供养。(62)分损:减少,平息。

  【文章翻译】

  我被举为孝廉时,年纪很轻,自以为不是那种隐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无能之辈,所以想当一个郡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来建立自己的名誉,让世上的人都清楚地了解我。所以我在济南任国相时,开始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这就触犯了那些朝廷的权贵。因而被豪强权贵所恨,我恐怕给家族招来灾祸,所以托病还乡了。

  辞官之后,年纪还轻,回头看看与我同年被荐举的人当中,有的年纪已五十多岁了,还没有被人称作年老。自己内心盘算,从现在起,往后再过二十年,等到天下安定80了,我才跟同岁中那些刚被举为孝廉的人相等罢了。所以返回家乡,整年不出,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精致的书房,打算在秋夏读书,冬春打猎,只希望得到一点瘠薄的土地,想老于荒野、不被人知,断绝和宾客交往的念头。但是这个愿望没有能实现。

  后来我被征召做了都尉,又调任典军校尉,心里就又想为国家讨贼立功了。希望得到封侯,当个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题字说:“汉

  尝思鹪鹩尚存一枝,狡兔犹藏三窟,何况人乎 ----罗贯中

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就是我当时的志向。然而遇上董卓犯上叛乱,各地纷纷起兵讨伐。这时我完全可以招集更多的兵,然而我却常常裁减,不愿扩充;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兵多了意气骄盛,要与强敌抗争,就可能重新引起祸端。所以汴水之战时,我部下只有几千人,后到扬州再去招募,也仍不过三千人,这是因为我本来的志向就很有限。

  后来我担任兖州刺史,击败了黄巾农民军,收编了三十多万人。再有袁术在九江盗用皇帝称号,部下都向他称臣,改称城门为建号门。衣冠服饰都按照皇帝的制度,两个老婆预先抢着当皇后。计划已定,有人劝说袁术立即登基,向天下人公开宣布。袁术回答说:“曹公尚在,还不能这样做。”此后我出兵讨伐,擒拿了他的四员大将,抓获了大量部属,致使袁术势穷力尽,瓦解崩溃,最后得病而死。待到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势强盛,我估计自己的力量,实在不能和他匹敌;但想到我这是为国献身,为正义而牺牲,这样也足以留名后世。幸而打败了袁绍,还斩了他的两个儿子。还有刘表自以为是皇室的同族,包藏奸心,忽进忽退,观察形势,占据荆州,我又平息了他,才使天下80。自己当上了宰相,作为一个臣子已经显贵到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的愿望了。

  今天我说这些,好像很自大,实是想消除人们的非议,所以才无所隐讳罢了。假使国家没有我,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霸呢!可能有的人看到我的势力强大,又生性不相信天命之事,恐怕会私下议论,说我有夺取帝位的野心,这种胡乱猜测,常使我心中不得安宁。齐桓公、晋文公所以名声被传颂至今日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兵势强大,仍能够尊重周朝天子啊。《论语》说:“周文王虽已取得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但仍能尊奉殷王朝,他的道德可说是最崇高的了。”因为他能以强大的诸侯来侍奉弱小的天子啊。从前燕国的乐毅投奔赵国,赵王想与他图谋攻打燕国。乐毅跪伏在地上哭泣,回答说:“我侍奉燕昭王,就像侍奉大王您,我如果获罪,被放逐到别国,直到死了为止,也不会忍心谋害赵国的普通百姓,何况是燕国的后代呢?”秦二世胡亥要杀蒙恬的时候,蒙恬说:“从我的祖父、父亲到我,长期受到秦国的信用,已经三代了。现在我领兵三十多万,按势力足够可以背叛朝庭,但是我自知就是死也要恪守君臣之义,不敢辱没先辈的教诲,而忘记先王的恩德。”我每次阅读有关这两个人的书,没有不感动得悲伤流泪的。从我的祖父、父亲直到我,都是担任皇帝的亲信和重臣,可以说是被信任的,到了曹丕兄弟,已经超过三代了。

  我不仅是对诸位来诉说这些,还常常将这些告诉妻妾,让他们都深知我的心意。我告诉他们说:“待到我死去之后,你们都应当改嫁,希望要传述我的心愿,使人们都知道。”我这些话都是出自肺腑的至要之言。我所以这样勤勤恳恳地叙说这些心腹话,是看到周公有《金縢》之书可以表明自己的心迹,恐怕别人不相信的缘故。但要我就此放弃所统率的军队,把军权交还朝庭,回到武平侯的封地去,这实在是不行的啊。为什么呢?实在是怕放弃了兵权会遭到别人的谋害。这既是为子孙打算,也是考虑到自己垮台,国家将有颠覆的危险。因此不能贪图虚名而使自己遭受实际的祸害。这是不能干的啊。先前,朝庭恩封我的三个儿子为侯,我坚决推辞不接受,现在我改变主意打算接受它。这不是想再以此为荣,而是想以他们作为外援,从确保朝廷和自己的绝对安全着想。

  每当我读到介子推逃避晋文公的封爵,申包胥逃避楚昭王的赏赐,没有不是放下书本而感叹,以此用来反省自己的。我仰仗着国家的威望,代表天子出征,以弱胜强,以小胜大。想要办到的事,做起来无不如意,心里有所考虑的事,实行时无不成功。就这样扫平了天下,没有辜负君主的使命。这可说是上天在扶助汉家皇室,不是人力所能企及的啊。然而我的封地占有四个县,享受三万户的赋税,我有什么功德配得上它呢!现在天下还未安定,我不能让位。至于封地,可以辞退一些。现在我把阳夏、柘、苦三县的二万户赋税交还给朝庭,只享受武平县的一万户。姑且以此来平息诽谤和议论,稍稍减少别人对我的指责吧!

  【作品赏析】

  《让县自明本志令》发布于建安十五年(公元二一o年)十二月。时年作者五十六岁,处于他军事上、政治上取得了辉煌成就的晚年。两年前失利的赤壁之战,虽使他失去了统一全国的时机,并导致了事实上的吴蜀魏三国鼎立局面之形成。但三方当中,他的势力最强。并且拥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条件。此时北方大片疆土已经完全统一,实际上曹操已经成为北方的最高统治者;而徒有虚名的汉献帝,只不过是曹操运于股掌之上的一个傀儡罢了。因曹操官居丞相,位极人臣,大权独揽,不可一世。因此引起抗议,有些人认为曹操有篡夺汉室政权的「不逊之」,甚至要他让出兵权。面对这种外敌未平、内部不稳的情势,曹操写了这篇令文,一方面如实地叙述了自己的历史功绩;一方面表明了自己确实没有篡夺权力的野心。说来源源本本、切切实实。终其一生,曹操也没有当皇帝──尽管这是唾手可得的。说明本文表白的心迹是真实的。只是因为当时孙权刘备正虎视眈眈,天下尚未平静,曹操才不能让出兵权的。审时度势,曹操的这种用心是可以理解的。

  《让县自明本志令》全文可概括分为两大部分:

  (开头至「意忘已过矣」)是第一部分,主要回顾作者三十多年的奋斗史,着重在纪功劳;第二部分,主要说明作者在当前既无野心又不让权的苦心,即明本志。全文旨在说明曹操的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是一心为国的,是断不会有「不逊之志」的。为了表明诚意,他愿意自动让出四县封地中的三个县。应当说,曹操对这一棘手问题的处理是恰当、周到的。

  第一部分写作者早年的志趣。曹操有自知之明,自己当时少年得志,本非知名之士,深怕别人瞧不起,因此只想做一个郡守,在政治教化中树立声誉。所以任济南相时,严惩了贪官污吏,触犯宦官们的利益,并遭到豪强的反对。从中可以看出曹操早年的雄心和胆略。

  接着写其隐居家乡时的读书射猎生活。这是曹操在政治上初试锋芒受挫后采取的以退为进的策略步骤。表面上在乡里读书射猎,实际上是养精畜锐,寻找有利时机东山再起。表白自己希望在讨贼立功中封侯而已,实际是说自己本来就没有什么大志或「野心」。当时还不愿扩充实力,说明自己本志有限。

  再写自己先后消灭军阀袁术、袁绍、刘表的历史功绩,同时说明自己目前身为丞相,早已超出原来的志向。言下之意是:自己不会再有更大的野心。

  第二部分:「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几句话,在踌躇满志之中,不无自尊自负之意,但也是实际情况。汉末如果没有曹操拥戴汉家王朝(当然是表面的),汉献帝早就沦为阶下囚了。曹操在维持汉末国家局部统一当中起着重大作用。鲁迅先生很欣赏曹操的坦率:「曹操自己说过:『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这句话他倒没有说谎。」(《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接着以齐桓公、晋文公两个人物模拟自己。齐桓、晋文「以其兵势广大,犹能事奉周室」,借以引古论今,说明他曹操也会效法前贤事奉汉室政权,同样会「以大事小」。古已有之,今天何必怀疑呢!作者紧接着再以乐毅和蒙恬两个历史人物模拟自己,用意和手法与上面一样。

  紧接上文蒙恬「积信于秦三代」的说法,说明曹操一家也同样受到汉室的重用和信任。而且从他的祖父曹腾起到他的儿子曹丕、曹植止,已经不止三代了。意思是说,曹操也会如蒙恬那样感恩图报,遭到再大再多的误解也不会心存二志。并且用以告诫过妻妾,要使天下人都知道,进一步显示了曹操的诚意。这段文字语重心长,情深意厚,感人动人。鉴于圣明如周公者,尚留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曹操也就不厌其烦地反复再三表白心迹。

  然后,曹操出于自身及子孙首国家安全的考虑,断然拒绝让出兵权,不愿「慕虚名而处实祸」。这是一位考虑成熟而老练的政治家老谋深算的明智之处。用语明确坚定,显示出作者在关系个人命运和国家安危的原则问题上,是没有半点犹豫和含糊的。

  末尾一段,又以古之贤士介之推和申包胥功成不受奖赏的高风亮节期许自身,表示要踵武前贤,居功不傲,准备要让出三县的封地。虽然自己有「荡平天下」(实际是北方)的不朽功绩,但封兼四县的邑土于心不安。因而作出让县的政治姿态,以便消除部分舆论的压力。在这里充分显示了曹操的练达和灵活的政治手腕。尽管他「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可谓战无不胜,攻无不取,但他绝不恃强蛮干,目空一切。从让县这一作法来看,曹操反倒给人以谦恭礼让、充分考虑舆论影响的印象,政治上获得极大的成功。

  综观全文,曹操表达的是真情,说的是实话,实践证明,曹操至死也没有当皇帝,他没有食言而肥。他生前曾对劝他称帝的人说过:「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氏春秋》)意思是说,他仅做一个像周文王那样的统一天下的奠基者,而把最高统治者的名义留给子孙后代。

相关人物:曹操 袁术 袁绍 董卓 刘表 袁谭 袁尚 刘协 曹丕 曹腾 

了解更多三国故事,欢迎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更多有关三国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