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鬼故事 > 恐怖鬼故事 >

贺龙吟作对联的故事

本文发表于2021-12-11 17:44:29 最后修改于2021-12-11 17:44:290人浏览
  

恐怖农村故事

  贺,字云卿,湖南桑植人。青少年时期由于出身贫苦等原因失去了求学机会,为此,贺龙后来常常自谦地对人们说:“我是没吃墨砚水的粗人,只晓得打仗,不懂得文字。”事实上,贺龙天资聪颖过人,又勤奋好学,而且善于从丰富的实践中、从社会“大学”里学习,触类旁通,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素养。这一点从他吟作对联的趣闻轶事中即可得到印证。

贺龙吟作对联的故事

  睿智

故事短篇200字恐怖

对句擒匪首

  湘鄂川黔交界一带,土匪猖獗。大土匪头子罗梓文一次交火中身负重伤,临死前让儿子罗金彪在孤山上修座将军庙,塑一座尊像。佛台边还出了一副上联:孤山独庙单枪匹一将军。广求文人应对下联。

  罗金彪当了土匪头子之后,果然践行他老爹的遗愿,修庙造像写楹联。可是。这一直无法对出的下联终究是把他难住了,只好择日公开求对。

  这天,征台摆好,20余人上台试对,结果纷纷败下阵来,因为“孤、独、单、匹、一”这五个字都是“一”的意思,实在难对。

  这时候,一位30多岁的先生从容不迫地走上台来,用粉笔潇潇洒洒写下:

  夹江两岸双炮对虎二英雄。

  罗金彪一看,大喜望外,暗自佩服:真是一副绝配佳联,此人非常有才!于是,马上立起身来,面对那位先生毕恭毕敬地口称“博士”,作揖打拱,表示深谢。

  这位对出绝妙下联的“博士”,不是别人,正是贺龙。1933年夏天,他率领红三军(由红二军团改编)来到此地,听说老百姓深受土匪之苦,决心为民除害。正巧,罗金彪公开广征对联。贺龙神机妙算,准备巧妙利用这一良机,亲自出马,去接近匪首,而后再伺机替老百姓教训他一顿。

  第二天早上,罗金彪请“博士”同行,率领家人以及兵丁600多人全部上了孤山,进罗梓文庙堂祭祀。

  贺龙说:“罗司令,弟兄们背着枪下跪磕头,有点不尊重老爷吧?再说,弟兄们不慎走了火,乱了庙堂,可就多有得罪了。”

  罗金彪一听有道理,立即就让匪兵们把枪都集中放在一起。

  就在罗金彪俯身跪在地下哭念祭文,谁也不敢抬头之时,事先埋伏在庙堂附近的红军战士冲了出来,生擒了匪首罗金彪,将全部土匪都一网打尽,使当地的人民重新又得到了安宁。

  撰联宣传促团结

  南北墩是湘鄂两省交界、共辖的一条小街。两省以街中心的“西井”作为界限。1931年,湘鄂两大土匪头子朱疤子与罗效之各据一头,挑动两省边境土家族与汉族居民械斗,他们从中渔利。

  贺龙带领红军进驻南北墩以后,发动百姓打土豪、斗土司。可是,却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对于北街的土司。南街的群众不能批斗;而对南街的土豪。北街百姓又不能轻易批斗。

  贺龙发现这一奇特的问题后,立即召开两地土、汉两民族的群众大会,准备进行一番宣传说服教育。目的是促进大家和平共处,团结对敌。

  人头攒动的群众大会上,人们好奇地看到会场的台柱子上,醒目地贴着一副对联。人们情不自禁地诵读起来。识字者很快能够领会其中意思,不识字的则向识字者求教对联要义。人们还不由得进一步相互打问此对联的来由。

  原来,这副对联是贺龙亲自撰写的。

  上联是:打土豪,斗土司,何分南北:

  下联是:闹翻身,求解放,哪管东西。

  横批是:团结对敌。

  这副对联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巧妙地将两个地名嵌了进去。人们看到这副对联都很有感触。从此,南北墩两地的土、汉人民就团结一致,共同对敌。

  外联颂赞鱼水情

  1931年春,按照中共中央指示,红二军团缩编为红三军,贺龙任军长,邓中夏任政委。

  1931年6月20日,贺龙行装简便,亲率红三军进驻武当山,领导红三军发动群众开辟鄂西北革命根据地。当时,以武当道总徐本善为首的紫霄宫道人50余名迎至东天门外欢迎红军。红三军纪律严明、官兵一致、为老百姓谋求利益和幸福、对道人极其尊敬等所作所为,受到道人的热烈称赞。武当道人也从粮食、医药和武器装备等方面想方设法给予红三军鼎力相助。在这里,贺龙与武当道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这年9月,红三军得悉洪湖根据地的红九师已沿汉水北上,全军欢欣鼓舞,决定南下迎接红九师,一起返回洪湖,并决定留下红二十五师的1000多人,在分特委书记柳克明领导下坚持斗争。

  临走时,贺龙特意赠给徐道总黄金2斤,以示感谢。同时赠送对联一副,嵌入“伟樵紫霄”四字,以示赞颂人民革命事业及侠义道人支持人民革命事业之情:

  伟人东来气尽紫。

  樵歌西去云腾霄。

  当贺龙带领红三军撤离武当时,还将500余名伤病员留在紫霄宫。徐道总分派王教化等多名弟子细心照料。伤病员痊愈后,分三批被护送到房县大木均归队。出发前,徐道总令紫霄宫库房取出衣物。让伤病员化装成道人、香客和采药人等,以保证安全。

  武当道人和武当山苏区群众至今一直十分怀念贺龙元帅,房县一带至今还流传着一首赞颂贺龙的歌谣:“高山顶上云套云,园中竹子根连根。河里鱼儿不离水,贺老总和人民心连心。”

  巧对偶句惩恶霸

  1933年9月,贺龙带领部分同志来到桃源县黄石镇。恰逢镇上地头蛇、大恶霸、地主吴象夫娶儿媳妇。他的儿子吴保初是个又硬又臭、横行霸道的地方武装头子。在1928年贺龙杀回老家闹革命路过此处时,他被吓得屁滚尿流,不敢轻举妄动。但是贺龙一走,他便卷土重来,继续鱼肉乡里,做梦也想杀死贺龙。贺龙闻讯,只觉好笑。

  这天,贺龙想借机杀杀吴家父子的威风。他约上两个警卫员,乔装打扮,化装成一名巨商,让警卫员抬上礼品,大摇大摆地直奔吴家。

  吴象夫根本没有认出来者就是贺龙,一心将他当作贵客,毕恭毕敬、满面笑容地迎进大堂。

  席间,吴家父子格外高兴。亲自提壶把盏。酒过三巡,有一军官模样的中年人说:“今日乃吴公子大喜之日。鄙人愿作一联以求一偶对如何?”吴保初满面春风地说:“多谢仁兄的盛情,请赐佳句。”那人晃头摇脑地咏道:

  盛世文章迎彩凤,

  此人话一落音,满堂雀跃。哗然鼓掌,连称妙句。可是,一时无人能够马上对出下联。宴席上静默了大概有3分钟的光景。

  突然,贺龙从桌边站起:“我来对个下联。大家看如何?”他炯炯双目迅速横扫满堂。铿锵有力地对出下联:满堂贵客接贺龙。

  大家一听贺龙二字,顿时鸦雀无声。吴保初见状,假装镇静、有所警觉地喝道:“谁迎贺龙?你是何人?”

  贺龙咔嚓一声。拉开衣扣。露出腰问两支锃亮的手枪。双目好似利剑,紧逼对方,两个警卫同时也拔出手枪。

  吴象夫曾见过一次贺龙,这时定眼细看,越看越像,只好带头认罪。贺龙将他们父子训斥一顿,并给他们约法三章,然后扬长而去。

  机敏以联考辨友

  1934年10月间,贺龙率红二军团来到湖南慈利县的一个小村庄。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宣传,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惧怕红军。纷纷四处躲藏。

  村里有一位名叫楚狄知的教书先生,平时胆小怕事。虽对红军早有所闻,但仍半信半疑,也跟着村民钻进了深山岩洞中。他年事已高,身体虚弱,受不住洞中的艰苦生活。不久,他就经不住寒冷饥饿,偷偷溜下山来,躲进村边的小树林里探听动静,还想找点吃食和衣物。他亲眼看到红军战士和留在村里的群众一起劳动,促膝谈心,亲如一家,这才确信红军是人民的队伍,便想回山洞去劝说躲在那里的群众回村。刚走出树林。就被红军哨兵发现。哨兵见他行踪可疑,就把他当作奸细抓住,并声称要带他

玩泥讲鬼故事非常恐怖的

去见贺龙。楚狄知连声叫苦,忙解释说自己是村里的教书先生,哨兵却不肯放过。这一情景被站在一旁的贺龙看得清清楚楚。贺龙走过来,和气地对老者说:“你既然是个教书人,我且问你,能作对联吗?我出个上联你对下联可好?”

  楚狄知心想,一个当兵的粗人恐怕没有多少文化,自己教一辈子的书,还能被考倒?!便连声答说:“请长官赐教吧!”

  贺龙看了看老者那一副狼狈相,触景生情,脱口而出:

  白眉白须披白发,钻山钻洞,白受一番惊吓,吓煞吓煞,望先生今后莫听白痴鼓吹邪说。

  楚狄知一听,大为震惊:没有想到红军中竟有如此超群的文才。一个上联用了5个“白”字,不禁暗暗称奇。他望着对方帽上的红五星在红日照耀下熠熠生辉,挂红袖章的战士英姿威武,旁边红军举着红旗迎风飘扬……便急中生智。沉吟片刻,道出下联:

  红星红牌打红旗,分田分地。红得万民欢喜。喜也喜也,愧老朽如今才知红军伸张正义。

  老先生用5个“红”字对5个“白”字。

  贺龙听罢,见老先生这么快就对上了,一下子验明了老先生的身份,哈哈大笑,连声赞道:“对得好!你老先生果然是个教书人。学富五车,才学过人。不错,不错。”接着。便自我介绍说:“我是贺龙,把你吓坏了,请您海涵。”

  楚老先生一听是贺龙,敬佩不已,惊讶地连说:“您就是威震敌胆、身经百战的贺龙将军呀?真是文武双全哪!久仰,久仰将军您大名!”又见贺龙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感慨不已,激动之下,文思涌来,当即馈送贺龙一则上联说:

  两副对联识得将军是英才,敬仰敬仰:

  贺龙立即对答道:

  一场误会错将先生当劣绅,休怪休怪。

  两人同时哈哈大笑。伸出手紧握在一起。随后,贺龙嘱托红军战士将楚狄知送回家中。从此之后,楚老先生成了宣传红军、拥护红军的积极分子,并将贺龙咏对的故事越传越远。

  留联笑讽敌中计

  千难万险的长征中,抢渡金沙江是关乎红军命运生死的重要一关。

  根据贺龙的命令,红二、六军团马裹蹄,人衔枚,悄悄地从敌人两个纵队的夹缝中跳出包围圈,兼程急进,在昭通、咸宁之间穿过国民党孙渡纵队的防线,直奔普渡河。1936年4月6日,攻占寻甸。

  滇军头目龙云判断红军可能从元谋渡江,便急忙从昆明调所有滇军赶到普渡河两侧防堵,又令孙渡纵队加速追击,企图将红军阻拦在普渡河东岸。贺龙仔细分析着变化的战局,想出一个良策。他胸有成竹地对大家说:“龙云把老本都掏出来了,把牌押在普渡河,他那个省会昆明就成了空城。他唱空城计,我们又不是司马懿,没有那么胆小,我们就打昆明,龙云,还有那个顾祝同,准会吓得灵魂出窍,把兵调回昆明。这时候,我们一掉头向西,甩掉了滇军,可以到石鼓、丽江去过金沙江。江是死的,人是活的,何必一定要到元谋去渡江呢?”

  大家一听,都觉得这个主意大胆又巧妙,对贺龙的军事才能愈发钦佩不已。

  4月10日,红二、六军团掉头南下,直扑昆明。当天,先头部队出现在距昆明15公里处。第三天,两军团全部进入距昆明20公里的富民城,摆出一副即将攻打昆明的架势。

  这一下,可吓坏了顾祝同和龙云。顾祝同立刻向蒋介石求援,龙云更是十万火急地调普渡河的滇军回防昆明。

  当滇军急如星火地回保昆明的时候。贺龙却率军转向滇西,日行百里,横扫滇西,补充给养,扩大队伍,向金沙江迈进。

  这时,敌人才回过神来,惊呼上当。但为时已晚,再怎么拼命追赶也无济于事。气得顾祝同直骂娘。

  25日,红军前卫部队到达丽江石鼓镇。经过四天三夜,于28日晨,以7只木船、几十只木筏、28个船工,在从石鼓以上60多公里江岸的5个主要渡口,全军1.7万余人全部过江。

  等追赶红军最快的滇军刘正富旅匆匆赶到金沙江边时,已看不见红军的踪影,所见到的只有写在江边石壁上的一副醒目对联:

  来时接到宣威城,费心,费心!

  走时送到石鼓镇,请回,请回!

  这副诙谐而又带有讥讽口吻的对联,自然出自贺龙那智慧非凡的大脑。

  对联贺喜送温暖

  1937年秋天,贺龙率领八路军一二〇师北上抗日,路经山西省新绛县时驻在万安村。为此,村里的老百姓家家户户都争先恐后地忙着打扫院子、腾出屋子迎接这支人民的抗日队伍。21岁的村民马士林正准备结婚。也将粉刷整修一新的新房暂时奉献出来,迎接了八路军战士。

  不久。贺龙与师部的通讯员挨门挨户查看部队安顿情况。他们来到马家院子一看,只见新垒的旋风炉子外边泥还是湿的;摆放的桌椅板凳一堆一堆:窗户上贴着红双喜剪纸,一下子就明白了。贺龙问是谁找的这家院子?怎么就不知道人家要办喜事呢?说着命令进驻的几名八路军战士赶快腾出来。马士林的父亲连忙对贺龙说:“首长,就让弟兄们住下吧!我们挤一挤还能行。”贺龙说:“本来就不应当嘛,找房子的同志不了解情况。你们可别见怪呀!”老马激动地说:“哪里,哪里,咱队伍好不容易来了,哪怕把结婚的日子推迟几天,也要让弟兄们住下呀!”

  贺龙坚定地说:“这个不行!结婚是一辈子的大事,日子已经定了。你就按风俗办,不要改动了吧!”老马感激地紧握着贺龙的手,激动的泪水流出了眼眶。

  马士林如期举行了结婚典礼。新房里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贺龙亲手题赠的一副中堂对联。

  上联是:碧岸雨收莺语柳,

  下联为:兰田日暖玉生香。

  这是印制的普通对联,贺龙在上面认认真真亲笔题写了上下款。

  上款是:马先生令郎花烛之禧

  下款为:贺龙敬贺

  贺龙为普通老百姓题赠结婚对联的事一时间不胫而走,轰动了全村,传

推荐恐怖长篇鬼故事

遍了全县。

  新中国成立后,马士林将他珍藏的这副对联,交给了新绛县人民文化馆收藏。

  挽联痛悼续范亭

  原国民党中将续范亭,是一位爱国名将。1935年,为了抗日,他亲赴南京向蒋介石进谏无效,又目睹蒋家王朝奴颜卖国之耻,悲愤至极,一气之下。到中山陵前剖腹自杀,以明其志。自杀前,他还留下两句名诗:“窃想民气摧残尽,愿将身驱易自由。”此事一时震惊全国,令贺龙佩服之至。续范亭经多方大力抢救,才免一死。后来,他投奔共产党。受到重用。贺龙任晋绥军区司令员时。续范亭任副司令员。两人有缘共事一方。彼此之间互为尊敬,同心协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42年,贺龙与薛明喜结连理。续范亭接到贺龙的请柬时,正逢公务繁忙,不能脱身,随即复了两首诗赠送贺龙与薛明,诚挚祝愿二位新婚幸福美满。诗曰:

  (一)

  一把菜刀起义军。

  纵横十万气如龙。

  只因革命无休息,

  玉石金刚有皱纹。

  (二)

  秀发明牙目似晶,

  不施脂粉自摩登。

  只因革命衣裳破,

  谁说延安元美人。

  贺龙夫妇读诗大喜,连夸续范亭是奇才。

  1947年9月12日,续范亭因病逝世于山西临县,临终时,他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请求。中共中央接受了他的请求。9月13日,他被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贺龙等中央领导人对续范亭的去世感到悲痛万分。

  贺龙精心作了一副挽联,寄托自己的哀思:

  十载共万辛,方庆大功告成;

  一病成千古。悲惜巨星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