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故事 > 历朝故事 >

荀彧对曹操帝业的重大影响

本文发表于2021-12-09 12:31:34 最后修改于2021-12-09 12:31:340人浏览
  三国历史作为中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一说三国中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荀彧对曹操帝业的重大影响

  曹操初见荀彧时,大呼“吾之子房也!”,后来的事实证明,曹操是过于乐观了。

  子房何许人?帮助汉高祖刘邦成就帝业的头号谋臣也。曹操呼荀彧为“子房”,说明他有称帝的野心呀!

  而荀彧在其为曹操谋士的二十一年时间中,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为曹操提出了关键指导性意见,使曹操终成一方霸主,证明了曹操并没有看错人:荀彧之智,绝不在汉张良之下。司懿在世时常对人说:“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真确当

  勇将不怯死以苟免,壮士不毁节以求生 ----罗贯中

之论也。

  而荀彧最终却没有成为“汉之张良”,而是被曹操逼使自尽,以悲剧告终。后来明帝曹睿、齐王曹芳在位期间分几批次确定的配飨太祖曹操庙庭的文臣武将中也没有荀彧,真是咄咄怪事。

  说怪也不怪,为什么呢?因为荀彧在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董昭等人就曹操进魏公一事秘密征询其意见时,明确表示:曹操既以辅佐汉室为己任,就没有必要称魏公。曹操知道后,大失所望,“心不能平”,遂赐给荀彧一个食盒,荀彧打开一看,食盒是空的,明白了曹操的意思,遂“饮药而卒”。

  曹操有篡汉自立之心,虽不能说是“路人皆知”,“世人皆知”应为比较恰当的描述。赤壁之战前孙权在与周瑜商定战和大计时就曾说过“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的话。曹操的诗《短歌行》中就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语,虽嵌以“周公”字样,而语句中显露的至高无上的霸气,何曾逊色于汉高祖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以荀彧之智,岂不知在当时汉室衰微,群雄并起的时代,曹操之志,决不止于做一“周公”。然而他还是来了,并向曹操献出了一条具有决定意义的计谋:“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曹操竟然傻乎乎地接受了。他以此与当时已呈土崩瓦解之势的汉朝中央政权的符号——汉献帝签订了一个不成文的契约——曹操保证皇室(其实从实际操作中看,只保证了献帝一人)的安全和地位,而汉献帝则保证曹操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对各路诸侯发号施令,直至曹操消灭各路诸侯,一统华夏,这个契约就算失效。

  这显然是有史以来最愚蠢、最不公平的政治交易。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曹操在消灭各路诸侯的战争中,并没有因为皇帝攥在自己手心里而享受到多大的好处,最为典型的就是他与袁绍集团的战争:袁绍并没有因为皇帝在曹操手上就心慈手软、踌躇不前,袁绍失败的原因也纯粹是军事谋略上的,而与他没有控制皇帝没有任何关系。而就是这样一个被曹操击败的人,他手下却有一些真正的聪明人,只是袁绍不能善用他们罢了。比如在争论是否应该迎奉皇帝的时候,郭图、淳于琼这些人就提出,皇帝迎来后将会成为袁绍的负担,因为这样凡事就得向他请示汇报,听他的吧将削弱袁绍本人的权威,不听吧将会落得“抗旨”的名声,所以还是不迎的好。这才是对“挟天子以令诸侯”策略的最全面解读。而曹操虽号称一代枭雄,却未看破此中弊端,也没有人就此对其进行提醒,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被荀彧给利用了,终成“汉贼”之名。而他自己的政治目标——称帝却变得遥不可及。当他真正踏上称帝之途,派人征询荀彧的意见的时候,他的这位亲家公(曹操以一女许配荀彧的儿子)却拒绝为他为之奋斗大半生的政治理想背书,曹操显然是让荀彧给气坏了,因为他赐死了他;他也显然是让他给吓坏了,因为此后他就打消了在自己身上实现皇帝梦的念头,即使是司马懿这样的近臣的力谏也未能使其改变主意。

  所以说荀彧,三国第一高人也,他向曹操进献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结结实实地把曹操给忽悠了,它带来的唯一积极后果就是,使汉朝的寿命又延续了“二纪”(二十四年)。仅此而已还不够,他还跟三国时期另外一件意义几乎同样重大的政治事件——曹魏政权的最终被埋葬有关,因为曹魏政权的掘墓人——司马懿——后来成为他儿

  卿不负孤,孤亦必不负卿也。 ----罗贯中

子荀恽的亲家公〔将自己的女儿许配荀恽之子荀霬,而荀霬“二王(司马师、司马昭)皆与亲善”〕,就是他向曹操举荐的众多“英俊”之一。只此两件功绩,已足以使我们得出结论——天降荀彧以毁曹操之帝业也。而他之所以能够成功,全赖曹操的皇帝梦以及由此带来的他求取“贤才”的强烈愿望和过于迷信“贤才”的心态所赐。这不由使人想起了伊索寓言中的一句话:“有些人因为强烈的愿望,无远见地着手事业,不知不觉地自入于灭亡。”

了解更多三国故事,欢迎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更多有关三国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