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故事 > 历朝故事 >

谈《三国演义》中对曹操形象的塑造

本文发表于2021-12-07 20:23:59 最后修改于2021-12-07 20:23:590人浏览
  三国历史作为中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一说三国中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近些年随着对“三国”影视剧的拍摄,以及近年曹操墓的发现,同时百家讲坛易中天老师对“三国”的品评,新的曹操热便随之而起。很多学者对曹操进行了研究,也对其人物形象发表了一些看法。在这里我就对《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作一讨论总结。《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其中作者的主观意识和情感比较强,所以我们在讨论的时候,既要尊重原著的精神及其思想内涵,同时也不能歪曲历史夸大其词有所失真。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讨论曹操形象的塑造。

一、曹操的人格思想。曹操是官宦出身,自小受“正统教育” 的影响,有一种治理国家的思想基础。同时曹操又生逢乱世,结交广泛,使得他的人格思想具有复杂性。自信、自卑的双重人格是突出表现。

(一)、曹操待人宽容而严苛,乐观而刻薄,率真而猜忌。

回顾《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史料,他的为人时而宽容大度,时而严苛暴戾;时而乐观豁达,时而阴暗刻薄;时而率真坦诚,时而猜忌多疑。如此极端化的行为表现,决定了曹操的双重人格,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在自信与自卑之间寻找平衡。

曹操的自卑首先来自于其不明不白的身世。曹操的父亲是曹嵩,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曹腾虽贵为费亭侯,却自幼是一个宦官。曹操父祖对宦官出身之自卑情结的写照!它深深植根于曹操的潜意识中。曹操的自卑也来自于他的相貌。《三国演义》中,也只有短短八个字“身长七尺,细眼长髯”。难怪匈奴使者来朝拜他时,他会自卑到让相貌出众的崔琰顶替他,自己充当卫士站立一旁,由此留下了“捉刀”的典故。曹操的自卑还来自于他极度的猜疑。最能反映曹操多疑性格的事件是他逃亡途中杀吕伯奢一家。  

相较于隐性的自卑感,曹操的自信更流于外表。建安四年,张绣再次向曹操投降,曹操并没有借此报仇,反而执起张绣的手,为他盛宴欢迎,而且让其子娶张绣的女儿,拜扬武将军,表现了非同寻常的气度。曹操最突出的自信表现是对陈琳。陈琳原是袁绍帐下的文书,在声讨曹操的檄文当中,把他祖孙三代骂了个血喷头。对此,曹操不仅不生气,反而从纯文学的角度来加以欣赏。

(二)曹操胸襟宽广,却又心胸狭窄。

1、《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观沧海》中描写“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能写出如此大气诗句的人自然不应该是小心眼,可曹操偏偏还是小心眼。荀彧,是大家公认的三国时期正直的化身,他因为功高盖主而被杀;杨修,是因为他总提示曹植而不顾曹操的面子而被杀;许攸,为曹操官渡之战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人物,因为指着曹操的鼻子大叫“阿瞒,如果没有我你会如何如何”折了曹操的面子而被杀;孔融,一个大才子,因为曹操嫉妒其才华而被杀;更荒唐的是,曹操居然因为华陀不肯留在许都做他的专职医生而被杀,由此截断了中国最早的外科手术,让中国的外科医学晚成熟了一千年。曹操的人格分裂倾向。 

2、假仁假义。如有一次行军过程中他的受惊,踩踏了农民的庄稼。因为他自己定了不得损害老百姓的利益,如损害了要杀头的制度,所以他叫人把他自己的头发割下来,所谓的“以发代首”。还有他趁人之危,收留了关羽,想让关羽为他卖命。所以装作对关羽很好,可惜关羽一眼就看穿了他的把戏不买他的帐。后来关羽要走,他一路上令手下围追堵拦。

3、表面上很威严,其实内心很胆小。如他杀董卓著里,本来董卓已睡着了有机会下手的。但他因为心中紧张,所以贻误了时机,后来董卓醒来了。还有他睡梦中常会惊醒,老是怕别人会害他睡觉都睡不安宁。他的这些性格缺点或多或少都影响了他的事业发展,如有的名士和猛将就不愿为他所用,另投他人帐下。所以,他一身征战,只能在北方称雄,而不能一统天下。

对曹操的评价,许劭的说法是比较权威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句话,一语中的的说出了曹操的人格分裂倾向。历史总是让人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历史人物身上总有一种神秘让人去探讨,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曹操,一个天使与魔的混合体,一个能够很好的把握“能臣”和“奸雄”关系的乱世“奸雄”,一个能够将人格分裂处理得如此绝妙的人物,得到大家的赞赏或否定是毋庸置疑的。

二、英雄与奸雄的辩证。我们可以认为,无论古今,“奸雄”二字,无非有两个含义:所谓“雄”,指英雄,其义甚易理解。而所谓“奸”,则应结合曹操的思想、行为及表现来理解。拥有了才智与武略的曹操有了当名人的资本,摆在他面前的由两条路。第一条,当英雄。第二条,当奸雄。

(一)、曹操的“奸”。

1、政治方面“挟天子以令诸侯”。

汉献帝被董卓所持,后回到洛阳,可洛阳已满目疮痍。曹操听从荀彧的计谋,将汉献帝接入许昌。有了汉献帝的权力,加上汉献帝这个“木偶皇帝”,曹操就可以像木偶师一样用看不见的丝线和听不见的配音来大耍权术。美其名曰

  盖闻明主图危以制变,忠臣虑难以立权 ----罗贯中

:臣,其操如君一样大权在握,他可以随心所欲。“奸”字体现得淋漓尽致。

2、人情方面,不食人间烟火。

曹操误杀了吕伯奢一家八口后,昧着良心又把吕伯奢也杀了。可吕伯奢曾是曹操之父的金兰兄弟!操却无悔意,还怒气冲冲,道“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凭着这句评议,表现出了曹操的霸气与傲气,又一次体现出他的“奸”。

3、心理方面,大玩心理战术。

曹操赤壁之战后,华容道逃归,在南郡时,对着谋士大哭起来。操说:“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使众大黯然自惭。可以想像一下当时众谋士的心情,是羞惭又自叹不如;他们可能会暗暗地庆幸自己跟着一个明君,跟着一个心系群臣的首领。可是,如果老是感动,还老是容易感动,这就是受骗的前奏。曹操大概正是利用了这种心理,大玩心理战术,使他的“奸计”心理再一次有了用武之地。

(二)曹操英雄的一面。

1、爱惜人才,唯才是举。

有一次,曹操赤脚迎许攸,在袁绍那里得不到重用的他,在曹操这儿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从“赤脚”和“迎”上更能体现出他唯才是举。他不像袁绍,天天怀疑别人,妒忌别人的才能,像个小人。可以说,他在这个方面,像个英雄,有了一点英雄气概。

2、宽宏大量,但不失原则。

3、忧国忧民,心怀天下。

曹操究竟是英雄还是奸雄呢?我们只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或许想要加重对曹操的“奸”的描写,所以才浓墨重彩,以一种形式把“曹操”艺术化了;或许其实他根本就是个英雄,只可惜身在乱世,被社会的动荡与人情世故所改变了性格,成了一个既伟大,又奸诈多智的人。历史就是这样,虽然我们无从得知曹操的真实面目,但我们也无法改变与埋没历史的真相,就让岁月来见证吧。

三、曹操的文学成就。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他又是汉末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一方面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地搜罗文士,造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局面;一方面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他的诗全部都是乐府歌辞,史家说他“御军卅余年,……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确是实录。这些乐府歌辞虽沿用汉乐府古题,却并不因袭古辞古意,而是继承了乐府民歌“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的精神,“用乐府题目自作诗”(清方东树语),反映了新的现实,表现出新的面貌。

曹操的诗极为本色,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用朴质的形式披露他的胸襟,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他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所以诗也是“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尽管在语言形式上极接近汉乐府,却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曹操的诗不仅对建安文学有开风气的作用,由于创造性较大,对后代文学也有重要的影响。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法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的启示。从他这种旧题新事乐府到杜甫的“即事名篇”的新题事乐府,再到白居易等人掀起的新乐府运动,可以清晰地看出一脉相承的发展。另外,《诗经》以后,四言诗很少佳篇,曹操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抒情的传统,创造出一些动人的篇章,使四言诗再一次放出光采。后来嵇康、陶渊明等人有成就的四言诗都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

曹操又是“改造文章的祖师”。他的文和诗一样富有创造性。汉代散文,由于受辞赋的影响,趋向骈偶化,各种体裁的文章也往往形成某种固定的框框。曹操的散文只是用简洁朴素的文笔把要说的话自由地写出来,却自有鲜明的个性。如《让县自明本志令》,用简朴的文笔把他一生的心事披肝沥胆地倾吐出来,具有政治家雄伟的气魄和斗争的锋芒。文中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些话是非曹操不能道的。曹操这种“清峻”“通脱”的散文风格表现了建安散文的新风貌,对魏晋散文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今天,对于曹操的研究仍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评说,他将具有永恒的文化价值。

四、历史功过 的定位。

(一)曹操之功。

1。削平群雄,统一北方。

曹操的发绩,是从镇压黄巾起义开始的。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网罗了许多人才,扩充了军事实力。先是高举“忠义”大旗,矫诏聚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然后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逐步削平了袁术、吕布、张绣、袁绍、刘表等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

2。为三国鼎立、三国归晋奠定了基础。

曹操统一北方以后,分兵屯田,兴修水利,对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的作用。他用人唯贤,重视人才,还对那些称霸一方的地方豪强加以抑制,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和军阀权力。这些举措,不但巩固了摇摇欲坠的汉末中央政权,而且使北方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进一步发展。人民得到了休养生息,国力得到了不断加强,为其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最终三国归晋天下一统奠定了基础。

3。对建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诗人和文学家,对建安风骨的形成和建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围绕在曹操的身边,不仅有王朗、钟繇、王粲、陈琳等一班文人,更有曹丕、曹植两个独具文学天赋的儿子。在他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下,汉末朝堂文学氛围十分浓厚,涌现出了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三曹七子”。 对建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二)曹操之过。

1。镇压起义,充当屠夫。

曹操对义军不分青红皂白,“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充当了一个朝廷刽子手的角色。此后,他又跟随皇甫嵩讨张梁,“斩张梁于曲阳”,“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残酷得连死人也不放过。董卓、王允死后,青州黄巾军再次起义,曹操与济北相鲍信负责镇压义军,鲍信战死,曹操却“招安到降兵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并“择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曹操不仅靠着义军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戴,先是除“济南相”、任“典军校尉”,后是封“镇东将军”,而且逐步扩大了军事力量,有了逐鹿中原削平群雄的资本。

2。欺君罔上,窃国谋逆。

曹操在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之后,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不断膨胀,最终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汉末中央政权。所有的朝廷大事,从军事征伐到人事任免,从内政事务到外交联系,都是个人说了算。献帝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装饰“门面”的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

曹操在擒杀吕布之后,“威名日盛”。为了观察动静,曹操特地邀请天子“许田围猎”,群臣将校向献帝齐呼万岁,他竟“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并借天子弓箭不还,自行悬带。衣带诏泄露之后,曹操诛杀了董承、吉平、王子服等人仍不解恨,连已有五个月身孕的董贵妃也不放过。此后,曹操权势更盛,作威作福,不可一世。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3。玩弄权术,残暴不仁。

历史上的阴谋家、野心家都喜欢玩弄权术,曹操更是得心应手,将权术玩弄于股掌之间。寿春伐袁术时,不惜借用毫无过错的王垕之头来稳住军心,平息众怒。多年来,曹操杀人不眨眼,结下了不少仇家,常害怕被人谋杀死于非命。便编造谎言,说自己“梦中好杀人”,要左右亲信在他睡着后“切勿近前”。当一个大白天忠于职守的近侍替他覆盖落被时,他便“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曹操的这些举动,一来是为了证实自己“梦中好杀人”,二来也是为了收买人心替他卖命。当耍弄权术的手段被杨修识破后,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曹操便借故斩杀了杨修,让这个秘密永远石沉大海,不为人知。

曹操的残暴不仁,更是让人触目惊心。“颍川之战”,曹操对义军不分青红皂白,“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报父仇攻徐州”,曹操传令三军“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 “顺我者倡,逆我者亡”,成了曹操最大的人生信条。

  4。骄奢淫逸,嫉贤妒能。

历朝历代的许多皇帝和英雄人物,一旦他们的根基逐步稳固、事业蓬勃发展到处于欣欣向荣的上升时期,他们便开始骄傲自满、追求起声色犬马和个人享乐来,即使是有着强烈进取心和权势欲的曹操也不例外。曹操进宛城,见张济妻美,不惜用甜言蜜语来打动她,“吾为夫人故,特纳张绣之降;不然灭族也”,并许以还都后扶为正室,每日与之取乐,不思归期。当曹操削平群雄、统一北方、志得意满时,个人的骄横无比和刚愎自用便显露无余,“宴长江赤壁赋诗”,刘馥只不过指出“丞相何故说出不吉之言”,便惹来杀身之祸,曹操大怒说,“汝安敢败吾兴”,“手起一槊,刺死刘馥”。曹操还在漳河之上修建壮丽无比的铜雀台,并“广选天下美女以实其中”,供自己晚年享乐。

曹操嫉贤妒能的典型事例,莫过于“斩杀杨修”。杨修具有过人的聪明才智,“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在内心深处却“甚忌之”,“心恶之”,“愈恶之”,最后在与刘备争夺汉中的战斗中,寻了个“乱我军心”的借口,将杨修斩杀了事。可叹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糊里糊涂地成了曹操嫉贤妒能的牺牲品。

曹操所犯下的过错,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在结束军阀割据、追求国家统一当中所犯下的过错。曹操的一生,功是大于过的。我们得到

  子浑身都是胆也!

了一位生机勃勃的古代领导人的丰满形象。

了解更多三国故事,欢迎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更多有关三国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