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故事 > 历朝故事 >

太原大关帝庙与关云长

本文发表于2021-11-26 00:22:54 最后修改于2021-11-26 00:22:540人浏览
  三国作为中国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一说三国中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太原大关帝庙与关云长

    太原大关帝庙,坐北朝南。前临庙前街,背抵羊市街。与陈家巷、傅家巷、馒头巷为邻。庙东巷和庙西巷沿墙的槐柳,把整座庙院揽在丰盛的绿荫里,让它熨帖地享受着清凉。临街山门前旗杆高挑,山门两边蓝底金字的楹联格外醒目——— 上联是:行义常昭为圣为神名垂万古,下联是:天心可协允文允武威振八方。

  大关帝庙是金元基址上的二重院落明代建筑,占地约3500平方米。走进山门,迎眼的崇宁殿上悬挂着“精忠贯日”的匾格。史卷里的“忠义”行为浸透鲜血,总是与中国历史中的沉重苍凉联系在一起。如今,这样的字眼早已散淡于现代人的视线之外了。在这座庙宇间,千百年来的忠义情结却浓得化也化不开,凝固成建筑,又着落在一个名叫关羽的人身上。

  关羽,字云长。山西运城解州人。大约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年间(公元160年)。一部史传和一本关于战争与权谋的小说,让这位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声名远播,让他在战死后的千百年中,完成了从人到神的传奇变身。

  《三国志》,西晋治书侍御史陈寿所著,记载了东汉末年的六十年间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一段历史。明朝小说家罗贯中,山西太原府人。他在《三国志》史料的基础上,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写了《三国演义》这本流传至今的小说。

  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对于关云长始终不渝地恪守信义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演义》中的关云长,面如重枣,一部美髯。手持一柄青偃月刀,横扫千军万的锐气一时无两。想到关云长

  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同戮! ----罗贯中

,那些桃园三结义、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刮骨疗毒等故事便会鲜活生动地浮现在脑海里。

  千百年来,关云常被历代统治者当做“忠义”的化身,从隋朝在湖北当阳首建关庙起,唐宋元三代更见推崇,从侯被封为王,到了明代被封为“关圣帝君”,清代帝王又封他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被尊为“武圣人”。在老百姓眼中,对他的崇拜就简单多了:重承诺,守信用。心存忠义,武功了得。关公由人一跃而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灵,最终形成了关公庙 “貌遍天下,五洲无处不焚香”的壮观局面。

  太原城作为北方的九边军事重镇,血雨飘零的大小战争不知经历过多少,尚武之风甚浓。对于这位从山西地界上走出来的关圣大帝最是青睐。明清之时,关帝庙在城共有二十七座,庙前街的大关帝庙是规模最大的一座。除了这座大关帝庙留存下来,据说西校尉营、南肖墙还有两座建于元代和清代的关帝庙,属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关帝被人们称为关老爷了,左手“春秋”右手刀,心中装着忠义,却被供奉为财神。这样的形象,如同在凤毛旁又见麟角,绝世稀缺,中国老百姓丰富的想象力真是太可爱了。

  “春秋楼”、“禅堂”和“客堂”三幢两层楼宇圈围出第二重院落。从春秋楼头向下俯视,藻井样的院落被红墙渲染出浓烈的颜色。穿黄袍戴王冕,端坐在把“忠义”的古老精神用神邸的光环围起来的庙宇里。他的视线所及之处,只是崇宁殿青灰的背脊。唯有风,秋冬时节肃杀冷硬的风,吹来滔滔长江浩瀚归海的声响,横刀立马于千军阵前的断喝,结义兄弟们的呼唤,被烈酒烧灼成粗

  “老物不足惜,虑困我好儿耳! ----司马懿

犷沙哑的歌声……沉埋在烟尘深处的三国,画出一道道血色的弧线,与关云长一同描绘出极其绚烂雄奇的故事流传千古。

相关人物:关羽 陈寿 

了解更多三国故事,欢迎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更多有关三国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