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故事 > 成语故事 >

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

本文发表于2023-05-09 23:17:24 最后修改于2023-05-09 23:17:240人浏览

富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5篇

多听这些富有寓意的 故事 ,有助于宝贝更为深入的了解中国的历史。以下是我给大家精选整理的富有 教育 意义 成语 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出处:《三国演义》四十九回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释义:比喻一切都已俱备,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故事:公元208年,曹操率领80方大军驻扎在长江中游的赤壁,企图打败刘备以后,再攻打孙权。刘备采用联吴抗曹之策,与吴军共同抵抗曹操。

当时,孙权和刘备兵力都很少,而曹操兵多将广,处于压倒性优势。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和孙权的大将周瑜,商讨破敌良策,两人不谋而合,都主张只有火攻,才能打败曹操。

可等一切都准备好后,周瑜却发现曹操的船只都停在大江的西北,而自己的船只靠南岸。这时正是冬季,只有西北风,如果用火攻,不但烧不着曹操,反而会烧到自己的头上,只有刮东南风才能对曹

军发起火攻。周瑜眼看火攻不能实现,急得口吐鲜血,病倒在床上,名医、良药都治不好他的病。这时诸葛亮去探望周瑜,问他为何得病。周瑜不愿说出实情,就说:“人有旦夕祸福,怎能保住不得病呢?”

诸葛亮早猜透了他的心事,就笑着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怎能预料到呢?”周瑜听到诣葛亮话中有话,非常惊讶,就问有没有治病的良药。诸葛亮说:“我有个药方,保证治好您的病。”说完,写了16个字,递给周瑜。这16个字是:

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瑜一看,大吃一惊,心想:“诸葛亮真是神人啊:”他的心思既然已被诸葛亮猜中,便请教破敌之策。谙葛亮有丰富的天文气象知识,他御搭档预测到近期肯定会刮几天东南风,就对周瑜说:“我有呼风唤而的法术,借结你三天三夜的东南大风,你看怎样?”周瑜高兴他说:

“不要说三天三夜,只一夜东南大风,大事便成功了:”

周瑜命枝首令部下做好一切火攻的准备,等候诸葛亮借来东风,马上进兵。诸葛亮让周瑜在南屏山修筑七星坛,然后登坛烧香,口中念念有词,装做呼风唤雨的样子。

半夜三更,忽听风响旗动,周瑜急忙走出军帐观看,真的刮起了东南大风,他连忙下令发起火攻。

周瑜部将黄盖,率领火船向曹操水寨急驶,当火船靠近曹镇乱军水寨时;一声令下,士兵们顺风放火。风助火势,火借风威,把曹营的战船烧个一千二净,岸上的营寨也被烧着,兵马损失不计其数。在烟火弥漫中,曹操仓皇逃命,从小道退回许昌。

一诺千金

出处:《史记·季布来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释义:“诺”,许诺,诺言。一句许诺就价值千金。比喻说话算数,讲信用。

故事: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

这时敬慕季布为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后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候婴说情。刘邦在夏候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

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有这样好的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

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李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鸟语花香

大唐自开国以来,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到了玄宗一代,经过开元之治,天下大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气象。谁知好景不长,天宝十四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叛军势如破竹,很快席卷河北,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唐玄宗慌忙派兵四处防守,霍王爷李晖也在其列。李晖是李元轨的曾孙,李元轨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十四子,最早被封为吴王,后被改封为霍王。武则天当政时,李元轨不幸遇害,神龙元年霍王平反后,曾孙李晖便袭了王爷的王位。霍王李晖目睹了政治的冷酷,无心政事,整日沉醉在笙歌之中。在他的歌舞伎中,有一名叫净持的,长得秀美清雅,而且能歌善舞,深得霍王的喜爱。后来,霍王将净持纳为妾,一年后,净持为霍王生下一个女儿,霍王很喜欢这个女儿,视她为掌上明珠,为她取名霍小玉。

后来,霍王被派去出征。这天,霍王府突然接到前线传来的消息,霍王爷与安史叛军交战时不幸身亡,乱军已经占领潼关,眼下正向长安杀来。王府家人一听,顿时作鸟兽散。王爷战死了,家里没了依靠,听说乱军就要杀到家门口,净持慌忙带着女儿随逃难的人流一起出了长安。

安史叛军到处烧杀抢掠,净持和女儿一路逃命,因没了生活来源,母女二人的日子过得很清贫,靠变卖首饰细软勉强度日。唐代宗大历初元,母女回到了长安,此时霍小玉到了十六岁,长得和她母亲当年一样明丽可人,加上母亲的悉心教诲,她不但能歌善舞,而且精通诗文。此时家中再无可卖的东西,为了维持母女俩的生计,霍小玉只好做起了“青倌人”。为了女儿的前途,有朝一日遇到有缘人,能名正言顺地嫁为人妻,净持对霍小玉看护得很紧,仅限于奉歌献舞,为客人助兴消愁,决不出卖身体。霍小玉虽为“青倌人”,因色艺双绝,吸引了很多清雅风流之客追随在石榴裙下,很快成为颇有声誉的红歌女。

在京城有个叫李益的书生,二十岁时考中进士。他生在陇西,年轻有才气,写下了许多感怀战争的诗篇。他常自夸耀风流才情,希望得到佳偶,却一直未能如愿。这一年,李益来到长安,准备参加吏部主持的复试,住宿在新昌里。

长安城有个媒婆叫鲍十一,当初李益来到长安时,曾给她送过丰厚的礼物,她心里对李益很是感激。当知道李益想找个美丽佳人时,便来到李益的住处。这天,李益正在房舍边上的亭子里闲坐,忽然听到急促的敲门声。仆人过来说鲍十一娘到了。李益忙迎上去问道:“鲍妈妈怎么忽然来我这里了?”鲍十一娘笑着说:“有个仙女,不追求财物,只爱慕风流人物。这样的人和你正好匹配啊。”李益听后,忙打听这仙女是谁。鲍十一娘说道:“她是从前霍王的小女儿,字小玉。这人长得艳美,我一辈子也没有看见过这样漂亮的人;音乐诗书,没有不精通的。前些时托我寻找一个好郎君,品格情调都要能相称的。我把你的情况详细介绍给了她。她家住在胜业坊古寺巷里。我已经和她约好了,明天午时,你到巷口和她见见面。”鲍十一娘走后,李益高兴得手舞足蹈,一夜都没睡好。

到了第二天中午,李益骑上快马疾奔过去,到了约会的地方,见一个婢女迎上来问道:“莫非是李十郎吗?”李益随即下了马,只见鲍十一娘从里面远远地迎出来。进了中门,庭院间有四株樱桃树,西北角挂着一个鹦鹉笼子,那鹦鹉看见李益进来,便说道:“有人进来,快快放下帘子!”忽然听见鸟在说话,李益惊得呆立在那里。

这时,净持走下台阶,把李益迎进屋后对面坐下。净持对李益说:“一向听说十郎有才情又风流,如今一见果然名不虚传。”随即让霍小玉从闺房里出来,对她说:“你经常吟咏的‘开帘风动竹,疑是故人来’,就是这位李十郎的诗呀。”霍小玉低下头,脸颊绯红,轻声说道:“见面不如闻名。才子怎么没有漂亮的相貌呢?”李益忙站起来下拜,口中说道:“小娘子爱才情,鄙人重美色。咱们这才是郎才女貌啊!”李益有一首闺怨《江南词》:“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没见到李益之前,李十郎就早已夺走了小玉的一颗芳心。

母亲和女儿相视而笑,便举起杯来劝了几回酒。交谈片刻,两人都感到情投意合,相见恨晚,不知不觉时间流逝。净持心想,若此二人能成,女儿终身也有了依靠。从此,李益就住在了霍小玉家,每日里二人同吃同住,同出同入,吟诗作赋,过了一段快乐时光。

眨眼间,冬去春又来。这年四月,李益升为郑县主簿。上任前李益须先回故乡探亲报喜。此时鸟语花香,正是春天的季节,临行之时,李益答应霍小玉,说等安排好一切之后,就接霍小玉到郑县完婚。小玉泪水湿襟,哽咽道:“人生变幻莫测,纵有海誓山盟,只是空谈罢了。以您的才学和名声,多么为人仰慕。然而我有个小小的愿望,想当面陈述,愿您永记心上。我年龄方十八,郎君也才二十有二,奴家只求君十年倾心相爱,等你三十而立之年,再去挑选名门望族,结为友好。到时妾当剪发为尼,永绝红尘!”李益又惭愧又感动,不觉流下眼泪:“我已对天发誓,不论生死都会信守。明春三月,迎娶佳人,郑县团聚,永不分离。”二人挥泪而别。

李益回乡后父母高兴异常,风光一番后,便为他订下了一门亲事。女方家是名门望族,李益思虑再三,虽然和霍小玉一往情深,但娶了名门的女儿会对自己今后的仕途有帮助。于是,李益便去女方家行礼答谢,并约定好成婚的日子。

李益家热热闹闹、欢欢喜喜,可此时的霍小玉还在眼巴巴地等着李益归来。李益觉着自己背弃了誓约,就一直拖延回去的期限,并想方设法对这事保密,一点消息也不给小玉。他寻思,等时间长了,和霍小玉的事也就慢慢凉了,霍小玉也就断了念想。

霍小玉自从李益过期不归,屡次托人打听,毫无音信。就这样,半年过去了,霍小玉一直没有李益的音信,不觉内心忧恨,忧郁成疾。她日夜啼哭,废寝忘食,一心只想见李益一面。虽然李益的书信断了,但霍小玉的思念盼望却始终如一。她时常回忆与李益初次相见时的情景。正是阳春三月,长安城外,花儿在笑,鸟儿在叫,他们一起看夕阳落下,一起看翩翩起舞的玉蝴蝶……

李益得知小玉病重,惭愧羞耻,索性狠心割爱,始终不肯前去。此事渐渐传开,风流人士与豪杰侠客,无不感叹霍小玉的多情,憎恨李益的薄情。

时节已到三月,人们大多出去春游。李益进京公干,得知霍小玉的近况,薄情郎只是长叹一声,之后便同五六个朋友到祟敬寺去欣赏牡丹花,漫步于西廊,登楼叙旧,吟诗作赋。京兆人韦夏卿,是李益的朋友,这时也在一起游玩。他对李益说:“风光美丽,草木繁盛。可怜一位姑娘却含悲独守空房!足下竟会把她抛弃,实在是狠心的人。”这时,一个豪侠命令奴仆架着李益到了霍小玉家门口。看到因绝望而面黄肌瘦、神情恍惚的霍小玉,李益羞愧难当。霍小玉缠绵病榻日久,翻身都要有人帮助,听说李益来了,挣扎着自己起了床,换好衣服走出去,见了李益,含怒凝视:心已碎,肠已断,万念俱灰……

她侧过身,斜眼看了李益许久,随即举起一杯酒,洒在地上。爱到尽头,覆水难收。随着酒杯破碎的声音,高声痛哭了几声后,小玉倒地而亡。李益抚尸大哭,悔之晚矣。多年以后,李益官至礼部尚书,飞黄腾达,而他对霍小玉的愧疚之情却折磨了他一辈子。

虽然这是一段悲剧,但二人相恋时的春意美景却给读者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后来人们常用鸟语花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滥竽充数

这则成语的滥是失实,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的意思;竽是一种簧管乐器;充数是凑数。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

这个成语来源于《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潜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受到了特别优厚的待遇。

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名叫南郭。他听说齐宣王有这种嗜好,就一心想混进那个乐队,便设法求见宣王,向他吹嘘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乐师,博得了宣王的欢心,把他编入了吹竽的乐师班里。可笑的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队伍里,学着别的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东摇西摆,装模做样地在那儿吹奏。因为他学得维妙维肖,又由于是几百人在一起吹奏,齐宣王也听不出谁会谁不会。就这样,南郭混了好几年,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而且还和别的乐工一样领到一份优厚的赏赐,过着舒适的生活。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儿子齐潜王继位,潜王同样爱听吹竽。只有一点不同,他不喜欢合奏,而喜欢乐师门一个个单独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浑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胆的。心想,这回要露出马脚来了,丢饭碗是小事,要是落个欺君犯上的罪名,连脑袋也保不住了。所以,趁潜王还没叫他演奏,就赶紧溜走了。

祸起萧墙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先王曾经任命颛臾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人都不想呢。”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借口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你们俩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

后来,人们用这一 典故 表示内部祸乱之意,《后汉书》中就引用了这一典故:“此皆衅发萧墙,而祸延四海也。”

相关 文章 :

1. 具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

2. 走马观花的成语故事

3.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4. 琴瑟和鸣的典故简介成语故事

5. 2020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有哪些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

中国人不可不知成语典故

(一)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扒耐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三)亡羊补牢

【典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释读】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烂仿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饥此纤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四)盲人摸象

【典故】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出处】

《大般涅槃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甕,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解释】

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五)守株待兔

【典故】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释读】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六)揠苗助长

【典故】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此喜欢龙,很是感动.一天,真龙降落到叶子高的家里,它把头伸进窗户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厅堂上.这叶子高见了,吓得脸都变了颜色,惊恐万状,回头就跑.真龙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实那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只不过是形式上、口头上喜欢罢了.

【释读】

我们现实生活中像叶子高这样的人也有不少,他们往往口头上标榜的是一套,而一旦要动真格的,他们却临阵脱逃了,这跟叶公好龙又有什么两样呢?

(十三)掩耳盗铃

【典故】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出处】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释读】

“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十四)自相矛盾

【典故】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 “这——” 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出处】

《韩非子·难势》

客有鬻于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他两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 如?”其人弗能应也.

【释读】

“矛”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金属枪头的武器,用以刺杀敌人.“盾”,古代用来保护自己、抵档敌人刺杀的武器.后以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十五)水滴石穿

【典故】

宋朝时,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当时,常有军卒侮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事.张乘崖认为这是一种反常的事,下决心要整治这种现象.

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突然,他看见一个小吏从府库中慌慌张张地走出来.张乘崖喝住小吏,发现他头巾下藏着一文钱.那个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认是从府军中偷来的.张乘崖把那个小吏带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气:“一文钱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杀我!”张乘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为了惩罚这种行为,张乘崖当堂斩了这个小吏.

【释读】

成语“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现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情.

(十六)东施效颦

 【典故】

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时期越国人,她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吸引人,只可惜她的身体不好,有心痛的毛病.

有一次,她在河边洗完衣服准备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因为胸口疼痛,所以就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皱着眉头.虽然她的样子非常难受不舒服,但是见到的村民们却都在称赞,说她这样比平时更美丽.

同村有位名叫东施的女孩,因为她的长相并不好看,他看到村里的人都夸赞西施用手扶住的样子很美丽,于是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扶住胸口,皱着眉头,在人们面前慢慢地走动,以为这样就有人称赞她.她本来就长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动作,装腔作势的怪样子,让人更加厌恶.有人看到之后,赶紧关上大门;有些人则是急忙拉妻儿躲得远远的,他们比以前更加瞧不起东施了!

【释读】

东施只知道西施皱着眉的样子美丽,却不知道这是因为西施本身美貌的原因,刻意地去模仿,结果只给后人留下「东施效颦」的笑话.

(十七)卧薪尝胆

【典故】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

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出处】

源于《史记专项王勾践世家》

【释读】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卧薪尝胆”,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民奋图强.

(十八)夜郎自大

【典故】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

”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又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释读】

“夜郎自大”比喻孤陋寡闻而又妄自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