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故事 > 历朝故事 >

论三国经济形势——第一篇货币

本文发表于2022-03-19 02:35:44 最后修改于2022-03-19 02:35:440人浏览
  三国历史一直都是大家晶晶乐道的话题,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说三国,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关于这段近百年的历史,在经济方面的记载不是很多,并且非常零碎。但我们要知道的是,三国争霸间的兴衰并不是极个别的英雄人物决定的,而是经济在背后起了极大的作用。三国时代虽然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但是普遍存在的经济规律并未随着时间的过去而改变,以理性人作为假设前提的经济学规律在两千年前依然作用着,到今天仍能大放异彩,为我们拨开迷雾,探寻三国时期的经济形势。

论三国经济形势——第一篇货币

  首先,从货币说起,货币是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是否稳定的象征,如果一国的货币不再能够的履行它的职能,则经济即将失去控制。于是各国的货币政策也就成了我们摸索各国经济状况的有力途径,而我们知道在动乱的年代常常伴随着严重的通货膨胀,二战期间德国国内和苏联国内的通货膨胀率就将近十倍,而在内战中金圆券的疯狂贬值也是众所周知,三国时期的动荡局面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在董卓和李郭治下的京师便有了:

  于是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数十万。自是后钱货不行。——《三国志•;董卓传》

  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二十万。——《晋书•;食货志》

  这与当年一麻袋金圆券买草纸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呢?五铢钱在东汉初年制作比较精良发行量也有所控制,而在末年之时,出现了桓帝的四出五铢,董卓的无文劣钱,居然还

  子浑身都是胆也!

有在四川流通的刘焉五铢。

  这些就相当于现在的几乎可以不计成本的假币。五铢钱在东汉中后期本来质量已经衰落,沦为了以强大政权作为靠山的信用货币,现在政权日薄西山,假币泛滥,整个市场的极恶性的通货膨胀无法避免。

  三足鼎立初步成形后,各国均开始恢复性生产,当然也要各自着手稳定货币市场瘫痪已久的秩序。而三国又分别采取了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呢?

  魏

  (黄初二年)三月,加辽东太守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初复五铢钱。……冬十月,授杨彪光禄大夫。以谷贵,罢五铢钱。——《三国志•;文帝纪》

  曹丕恢复汉代五铢钱的努力只用了半年多便宣告失败,原因就是谷价猛涨,其实曹操时代便已经尝试过恢复五铢钱

  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三国志•;武帝纪》

  至魏武为相,於是罢之,还用五铢,是时不铸钱既久,货本不多,又更无增益,故谷贱无已。——《晋书•;食货志》

  这个意思很简单,生产力由于屯田制的兴起得以恢复,而不铸造五铢钱已经很久了刚一恢复能够投入市场流通的钱并不多,供大于求,导致谷物在五铢钱的标价方式下价格不断下跌,最终放弃了五铢钱的使用。而在曹丕时代恢复使用五铢钱却因谷贵而放弃,关于谷贵的原因在史书上并没有记载,而我认为事实上最有可能的情况是与其父刚好相反,是政府对铸造五铢钱热情高涨,流动性过剩造成通胀的结果。主要理由如下:首先在黄初二年即公元221年恰好是蜀汉的章武元年,孙刘之间打得最凶的时候,这段时间的曹魏比较稳定。利于各种生产包括锻造业的恢复,其次在史书上有对多处这件事的侧面描写

  当黄初中,四方郡守恳田又加,以故国用不匮。——《晋书•;食货志》

  司芝等举朝大议,以为用钱非徒丰国,亦所以省刑,今若更增五铢钱,则国丰刑省,於事为便。魏明帝乃更立五铢钱。——《晋书•;食货志》

  第一条记载说明那时谷物产出充裕,不可能有供不应求而涨价的情况发生,第二条则从侧面表现了在明帝曹睿之前的货币制度变革(即曹丕)仅仅是为了“丰国”也就是充实自己的腰包而已。

  通过连续的通货膨胀过程,政府可以秘密地、不为人知地没收公民财富的一部分。用这种办法可以任意剥夺人民的财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和平的经济后果》

  这一点也可以从后来的发展得到一些印证,弃用五铢钱后曹魏进入了短暂的商品货币时代,商品货币本身既是货币又是商品,具有很高的自身价值,且作为货币和作为商品时价值相等。商品货币具有很强的保值能力,可以自发地退出或进入流通市场,从而抑制通胀。

  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晋书•;食货志》

  而人们使用的商品货币则是谷帛。这两者都是农耕时代的生活必需品,我们知道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稳定对抑制通胀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切努力都是为了防止恶性通胀的再次发生而做出的。因此可以

  犬豕何堪共虎斗,鱼虾空自与龙争。

肯定造成黄初二年谷价再次上涨的原因就是曹丕恢复五铢钱并且大量发行。曹丕的小聪明使得曹魏的货币制度真正稳定又等上了十年。

  不可否认,钻政策的小空子的确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到了曹睿时代商品货币制度也被钻到了空子。

相关人物:孙权 曹丕 刘备 曹叡 董卓 司马芝 刘巴[蜀] 杨彪 朱据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