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故事 > 历朝故事 >

一代权臣曹操缘何被“脸谱化”

本文发表于2022-03-17 18:51:54 最后修改于2022-03-17 18:51:540人浏览
  三国历史一直都是大家晶晶乐道的话题,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说三国,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

一代权臣曹操缘何被“脸谱化”

  尽管从来不乏赞誉之词,却总也摘不掉“世之枭雄”的大帽子。很显然,这个帽子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而是源于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以及老百姓的口口相传,尤其是随着戏曲、评书舞台的诞生,更是将曹操的阴险奸诈嘴脸无限放大,并推向了极致。其实,这些评价大多来自说书人的一厢情愿,既不客观,也有失公允。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曹操如此的“脸谱化”,我想除了受“崇刘抑曹”的传统思想影响之外,更大程度上还与毛纶、毛宗岗父子对原创小说的一再修改有很大关系。因为自清初以来,经毛氏父子修改过的《三国演义》广为流传,罗贯中先生的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反而较少受到关注。即便现在,仍有不少的研究工作者还把毛本的《三国演义》作为研究罗贯中及

  奸雄亦不相容恕,枉自图谋作小人 ----罗贯中

其创作路程的依据。

  而事实却是,罗贯中先生写的并非就是我们通常看的《三国演义》,而是以晋人陈寿的《三国志》和南朝宋裴松之所作的批注为基本素材,又征引了汉末和三国以来的许多史籍,加上一些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舞台戏曲,才创作出了当时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在这本书中,由于罗贯中先生始终遵循“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的原则,“七分实事,三分虚构”,因此对人物和事件的描述更客观,也更真实。尤其是对后人心目中的那个“大奸雄”,尽管也曾多有批判,却从来不乏赞美之词。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后期毛氏父子的一再删改,曹操也就从一个志节慷慨、胆略出众的大英雄变成一个心狠手辣、无所不用其极的奸猾人物。

  对此,我们只要把两个版本的小说进行对照,就不难看出其中的差距。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曹操刚出场的时候,作者是这样介绍的:“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身长七尺,细眼长髯,胆量过人,计谋出众,笑齐桓、晋文无匡扶之才,论赵高、王莽少纵横之策,用兵仿佛孙吴,胸内熟谙韬略。”很显然,在这一节中,罗先生对曹操的赞扬已经远远超过了对他的批判。但后来,仅仅就是因为毛氏父子看不惯,就把这一段文字缩写为冷冰冰的三句话:“为首闪出一将,

  “老物不足惜,虑困我好儿耳! ----司

身长七尺,细眼长髯。”从此再无下文。就这一下子,直接把曹操描写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又譬如,在罗贯中的《关云长千里独行》一节中,不仅引用了裴松之的评语和“宋贤”的诗来赞美曹操,而且还进一步加以阐发:“此言曹公平生好处……有宽容大德之心,可做中原之主。”就是这样的评论叙述竟然也被毛氏父子一一删去了。再如,在《曹操乌巢烧粮草》里,写到曹操把部下与袁绍的来往书信统统烧毁,并引以史官之诗加以赞美:“尽把私书火内焚,宽宏大度播恩深,曹公原有高光志,赢得山河付子孙。”言意之下无非就是,曹公能捞天下人之心,因而得天下也。不料,这么一段不无深意的文字,毛氏父子却从“史官”以下部分全部删掉。

  诸如此类的删改还有很多,不一一叙述。因为三国故事很早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因此人们常会把虚构的故事当做真正的历史来看待。加上后人多看《三国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却少有问津,故而后世之人对曹操的评价也就大相径庭了。这么说,不是要为曹操平反和辩护。客观的讲,历史上的曹操的确有着残忍自私的一面,就如他在发现自己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之后,又与吕伯奢迎面相逢。按照他残忍自私的性格,他当然不会留下吕伯奢而给自己造成巨大威胁,甚至带来杀身之祸。但试想,在那个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假若是换成刘备皇叔或者是别的什么人又会怎么做呢?答案可能很多,只是都没处在那个关头上。更何况,曹操杀吕伯奢本也是罗先生的杜撰,本意就是为了突出曹操的性格特征和生活逻辑。对此,毛氏父子倒是原文不动,一字不改。由此可见其厚此薄彼,处心积虑。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