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故事 > 历朝故事 >

诸葛恪——自作孽不可活

本文发表于2022-02-18 23:32:11 最后修改于2022-02-18 23:32:110人浏览
  三国一直都是大家晶晶乐道的话题,今天三国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说三国,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诸葛恪(203-253),字元逊。蜀丞相诸葛亮之侄,吴大将军诸葛瑾

  卧南阳睡未醒,又添列曜下舒城。苍天既已生公瑾,尘世何须出孔明!

之长子,从小就以神童著称,深受吴主孙权赏识,弱冠拜骑都尉,孙登为太子时,诸葛恪为左辅都尉,为东宫幕僚领袖。曾任丹杨太守,平定山越,不仅保障后方安全,还征得大量兵源。陆逊病故,诸葛恪领其兵,为大将军,主管上游军事。孙权临终前,接受孙竣力荐征召诸葛恪为太子太傅,为托孤大臣之首。孙亮继位后,诸葛恪掌握了吴国军政大权,初期革新政治,并率军抗击魏军取得东兴大捷,颇孚众望。此后,诸葛恪开始轻敌,不听众人劝阻,大举兴兵伐魏,惨遭新城之败。回军后为掩饰过,更加独断专权。后被孙峻联合吴主孙亮设计杀害,被夷灭三族。

诸葛恪——自作孽不可活

  一、众说纷纭、毁誉参半。

  诸葛恪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历史上就是众说纷纭、毁誉参半。与其关系最密切的两人,吴主孙权与父亲诸葛瑾对他的看法就大相径庭。权深器异之,谓蓝田生玉,真不虚也;而诸葛瑾则“常嫌之,谓非保家之子,每以忧戚”,“恪不大兴吾家,将大赤吾族也” 。事实证明,知子莫若父,诸葛瑾大赤吾族的可怕下场最终还被诸葛瑾不幸言中了。

  其他正面评价主要还有:1江表传作者虞博:恪少有才名,发藻岐嶷,辩论应机,莫与为对。2吴侍中《宾友目》作者胡综:英才卓越,超逾伦匹,则诸葛恪。3吴太子孙登:诸葛恪才略博达,器任佐时。

  其他负面评价还有:1为诸葛恪收尸者臧均:恪素性刚愎,矜己陵人,不能敬守神器,穆静邦内,兴功暴师,未期三出,虚耗士民,空竭府藏,专擅国宪,废易由意,假刑劫众,大小屏息。2魏将邓艾:诸葛恪新秉国政,而内无其主,不念抚恤上下以立根基,竞于外事,虐用其民,番国之众,顿于坚城,死者万数,载祸而归,此恪获罪之日也。3张昭之子,诸葛恪妹夫张承:终败诸葛氏者,元逊也。4蜀孙相叔父诸葛亮:恪性疏,今使典主粮谷,粮谷军之要最,仆虽在远,窃用不安。

  三国志作者陈寿综合评价认为:诸葛恪才气干略,邦人所称,然骄且吝,周公无观,况在於恪?矜己陵人,能无败乎!

  二、蓝田生玉,真不虚乎?

  孙权在历史上是以识人而著称的。他慧眼识珠,放手使用周瑜、鲁肃、陆逊等儒将,甚至:“拔吕蒙于戎行,识潘浚于系虏”。但在对诸葛瑾、诸葛恪父子上,却大跌眼镜。

  蓝田生玉,是个成语,表示贤父生贤子。从其意思看,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贤,而且父子皆贤。二是肖,子肖其父。然而实际上,诸葛氏父子都称不上“贤”,诸葛瑾无能无德(官居大将军,却从无胜绩;爱妾生子不举,德行大亏);诸葛恪不能不智(正如孙休所言:盛夏出军,士卒伤损,无尺寸之功,不可谓能;受讬孤之任,死於竖子之手,不可谓智)。而且,诸葛恪还是令父亲嫌烦和忧戚的不肖子。父子俩在性情、才能、为人处事诸多方面形成强烈反差。

  1性情。诸葛瑾性情懦弱,唯唯诺诺;诸葛恪则刚愎自用,能言善辩。

  2为人处事。诸葛瑾为人低调谨慎,从政稳健,总是做老好人(乡原,德之贼也),轻易不得罪别人;诸葛恪则锋芒毕露,行事急进,不惮开罪任何人,如训斥王子孙奋、非难蜀训t等。

  3才能。诸葛瑾才能极为平庸,全是败绩,乏善可陈。诸葛恪却是整个(不仅是东吴)家族中才能仅次的诸葛亮的大能人,从小就是神童,年仅6岁就能解父亲之尴尬而得驴。在军事方面,平定山越,而且得兵数万;曾率众轻兵袭舒,掩得其民而还。并且欲图寿春。接替陆逊主持长江上游军务也能胜任。东兴之战虽然是真实功劳应归于“丁奉雪中奋短兵”,但诸葛恪做为主帅同样功不可没,显示了一定的军事。政治方面,在主政之初,“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事崇恩泽,众莫不悦。恪每出入,百姓延颈思见

  勇将不怯死以苟免,壮士不毁节以求生 ----罗贯中

其状”。也取得过很大成功。可惜后来军事上轻敌兴兵召致败绩,政治上独断专行召致众怒。最终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不过,如果说诸葛恪完全不肖其父也不公平,至少有两方面这父子俩是一脉相承的。

  1媚上。这是诸葛父子共性。诸葛瑾对孙权“未尝切颚,如有未合,则舍而及他”,从来都是顺着说话;而诸葛恪更是屁精,肉麻之程度在三国时期堪称之最。经常拍得孙权龙颜大悦。最典型是以下3个事例。

  权问恪曰:“卿父与叔父孰贤?”对曰:“臣父为优。”权问其故,对曰:“臣父知所事,叔父不知,以是为优。”

  权尝问恪:“君何如丞相(诸葛亮)?”恪曰:“臣胜之。”权曰:“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且为君叔,何宜言胜之邪?”恪对曰:“实如陛下明诏,但至于仕于污君,甘于伪主,暗于天命,则不如从容清泰之朝,赞扬天下之君也。”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