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故事 > 历朝故事 >

袁尚的虚实真假解围战

本文发表于2022-01-25 03:39:33 最后修改于2022-01-25 03:39:330人浏览
  三国历史一直都是大家晶晶乐道的话题,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说三国,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建安九年五月,过于自信的审配开始为他的失误付出巨大代价!

袁尚的虚实真假解围战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邺城无辜的百姓,紧接着的是可怜的守城士兵,态势如同孤岛的邺城彻底断绝了粮食供应之后,人们首先作战的对象是自己填不满的肚子,灌满了漳河水的围城堑壕割断了人们一切逃生的希望,把自己的同类作为食物的惨景即将在邺城重现了。

  围攻邺城的曹操大军现在省略那个攻字,成了围而不攻的警戒部队,唯一的任务就是巡逻在堑壕的岸边,防止有人偷渡求生,可惜那时候还没有神通广大的黑道“蛇头”出世,欲偷渡出境难于上青天,这下百姓们惨了!

  自信的审配开始失去自信,他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发出了向袁尚求援的告急信,一名天生水性绝佳的亲信成功的顺水潜游到了漳河,奔向了也在平原进行着围城战的袁尚。

  僵持在平原城下的袁尚来不及将斩草除根进行到底了,毕竟老巢邺城比亲哥的性命更加重要,慌忙中集结了一万多精锐,亲自率领紧急回援邺城。

  平原城内的袁谭松了口气之余,不免暗恨曹操无情:如此解围,究竟是为了救我?还是为了你自己的私利?——蠢才!还用问吗?

  邺城中的审配感觉度日如年、时光如止:邺城被围成死地已经接近百日,城中的军民已经被生生活活饿死了一半!但却并未动摇审配的坚守意志,他相信:袁尚会给邺城解围的,即使不能,自己也决不降曹!大不了慷慨赴死就是了,哪个人的旅途终点不是死亡?

  终于盼到了!一天傍晚,望眼欲穿的审配在邺城东门城楼发现了远处的烟火,那里是距邺城仅十七里的阳平亭,按自己求援信的约定:今晚就是里应外合突破曹军的时刻!

  审配动员了全部尚能作战的士兵,集结在了北门--曹军必在东门严防,北门外数里就是漳河天险,曹军理应防守最弱,这里就是与袁尚预约的汇合处。早就准备在东门城头的火堆也点燃了,远方瞬间火熄,那是袁尚已经接到了信号。

  邺城外的曹操其实早几天就接到了袁尚来援的急报,众将及谋

  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陨,名可垂于竹帛也。 ----罗贯中

士都建议及早撤围退军,事情明摆着:那袁尚倾力来援,士兵归家心切,必定人人死战,理应避其锋芒。

  曹操经过熟思,向大家说道:“袁尚军若堂堂正正顺大路进兵击我侧背,我即全师退回黎阳;若顺西山小道隔淦水来兵,即说明其心必虚,尚留自己逃路,怎会死战?吾必破之!”

  果然如曹操所料:袁尚犹豫再三,终于没敢将自己全军至于与曹操拼命的死地,还是从西山小道经邯郸进军到了邺城东北方向十七里的阳平亭,先临淦水结寨扎营,才向邺城的审配点火发出了信号:今晚突破曹军北门防线!

  诸将见邺城东门火起,俱都建议集中主力于城东,曹操冷笑:“此小儿伎俩,安能瞒我?从未闻欲战先示其形者!三门撤半,集于北门险要处,谨防城中人突出,诸将随我伏于城北我寨两侧,今夜破袁尚必也!”

  诸将接令临行之时,曹操踌躇满志宣布:“冀州已经到了我的手里了,诸位知道吗?”

  诸将只好老实回答:“不知道。”——明白也要装傻呀!

无标题文档

  曹操断言:“诸君很快就会看到的。”

  以后实际发生的战斗实在没什么精彩之处:审配率城中饿兵如约出北门接应,哪知强渡堑壕时遭到了数量庞大的曹军阻渡,再三死冲不见战果,只得退军回城,落了个损兵折将,未能如愿。

  欲趁夜色劫寨的袁尚更惨:突入曹军北门营寨后突然发觉是座空寨,紧急退军不及,还是遭到了曹军的伏击,部队建制一乱,只得各自为战,且战且逃,幸得袁尚作战彪悍,将士们都是玩命求生,才得突出重围,检视部队,已损失三成。

  好不容易才收拢残部依曲漳扎下了大营,曹操又趁胜跟踪而至,指挥大军围了袁尚营寨,现在将士们已被曹军打得心裂胆寒,哪里还有战意?袁尚无奈之下只得派出了原豫州刺史阴夔及陈琳向曹操乞求投降,这总该行了吧?

  谁知得势的曹操却意外的拒绝接受袁尚的投降,为什么?难道曹操非要赶尽杀绝不成?

  正是如此,原因有三:一是曹操对去年败于袁尚耿耿于怀,认为这是生平莫大耻辱!收这位胜过自己一次的后辈为部属?想起了就让人不舒服,不取其脑袋难洗败羞;

  二是邺城的审配已成瓮中之鳖,眼前的袁尚已成落水之,何妨痛打解气,强似眷养费神,还是一刀杀了利索,一劳永逸的手段还是宜将剩勇追穷寇,宰尽敌人称霸王!

  三是还有一个袁谭呀,收降了他不共戴天的兄弟,对这大义灭亲的哥哥怎样交代?难道还要给他们兄弟俩当一辈子和事佬不成?或者是替他们做终身制自由搏击赛台上的裁判?关键是:万一他们以后来个血浓于水怎么办?

  袁尚见求降无望,只得设法突围保命。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