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选人才,智慧拔头筹
话说吕蒙智取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身亡。蜀汉犹如轰然倒塌一座天然屏障,旋即变得无险可守。蜀汉何肯就此罢休!于是在公元221年,刘备打着替关羽报仇的名义,带领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吴国杀来。大有不踏平东吴,绝不罢休之势。由此爆发历史上著名的夷陵(彝陵)大战。
东吴面临几十万大军压境,也觉事态的严重性。然吴国慌而不乱,立时采取两项果断措施,处理危情。一是向魏文帝曹丕奉章称臣。此事有关东吴存亡事。如曹魏乘人之危,前后夹击,东吴必亡无疑。二是果断任用智慧人。随之,青年将领陆逊拔得头筹,被授以大都督职,全权代行吴主军事之权。可见东吴临危选人才,注重人才作用之一斑。
陆逊才智过人,深谙兵法。面对气势汹汹的强敌,选择当务之急的防御战略。果断实施战略退却,力避锋芒。然陆逊又洞贯全局,在战略退却中,静观其变,以待机会,再行出击。当刘备攻打各关口津隘口时,东吴守将坚请出击,陆逊总好言相劝,晓以守备的重要性:“刘备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今只乘高守险,不可轻出,出则不利。但宜奖励将士,广布守御之军,以观其变。”由此显示陆逊的过人智慧。
刘备大军沿长江,深入东吴领地后,确实锋芒毕露,陆续占领一些小城镇。但纵观刘备的这些胜利,前后却化费了七、八个月之久的时间。且刘军在深入吴地五、六百公里过程中,始终未遭遇过一场像样的战争,未能重创守军,以至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相反,蜀军报仇心切,盲目出征,如蜀军不是采取以水陆并进,水陆军协同作战的战略部署,却改以陆军单独出征战术。由此显示出刘军的劣势。因长江两岸多峡谷山地,士兵天天在爬山越岭,弄得士兵疲惫不堪,进军速度非常缓慢。因单线直进,两面受敌,故刘军只得步步为营,处处结寨。史载,当时蜀军从巫峡建平至夷陵(今湖北宜昌)树栅连营几十屯,绵延七百余里,加上天气渐趋炎热,兵营又都设在茂密山林和阴湿险阻之处。蜀军尾大不掉,处境艰难。
两军相处达一年时间。尽管蜀军一再施行诱敌之计,派人在阵前挑战,陆逊始终不为所动,坚守不战。但陆逊断定,不会过多久,伏兵必然自出。果真:“汉主知其计不行,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至此,陆逊觉得反攻时机已经成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毅沮,计不复生。”陆逊经权衡利弊,又精心将反攻地选在夷陵:“夷陵要害,国之关根,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令必谐。”一场决定两方命运的夷陵大战大网,正在悄悄展开。
陆逊不愧为东吴精心选拔出来的人才,一步步走得极为稳当。不管是在战略,还是在战术上,都考虑再三,然后谨慎走棋。陆逊即使是出击,也是予以试探性的先攻一营。此战虽未获成功,但陆逊已从火力侦察中,找到破敌良策。后人评陆逊堪比诸葛亮。陆逊一如诸葛亮通晓天文地理。陆逊凭借五月份多刮东风的惯例,估计几天后即会盛刮东风。随即制定火攻策略。而待战一年多的吴军,此时经养精蓄锐后,正跃跃欲试,斗志旺盛。是日,命令士兵每人手拿一把茅草,又从长江南北两岸各引火种,水军也用船装载茅草。到时,一声令下,三管其下。一时,火光冲天,风紧火急,树木皆着,蜀军弃寨逃命,自相践踏,竞落江面。陆逊乘胜追击,一举攻破刘备四十余个大寨,一直追杀刘备军至益州的白帝城。自此蜀汉一蹶不振。
随后,陆逊适时返回东吴。陆逊未被胜利冲昏头脑,《孙子兵法》不就有“穷寇勿追”一说。陆逊更考虑到魏文帝虽接受了东吴之降,且封孙权为吴王。但仍得提防曹魏乘虚来攻:“今知吴追赶蜀兵,必乘虚来攻袭,吾若深入西川,急难退矣。”适时进攻,适时而退,都不乏是聪明之举,智慧选择。陆逊真无愧吴王临危、提拔重用的人物。
在夷陵大战中,青年将领陆逊之所以能战胜曾靠无数次征战、从而建立起蜀国的刘备。主要取决于陆逊的超人智慧。陆
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豕犬而---演义中曹操原话 ----曹操
逊审时度势,全局在胸,才能稳步稳扎地走好每着棋。面对强敌力避锋芒,果断予以战略退却。退却,原是今后全面出击、泛舟绝迹,登峨眉之巅,从仙人做逍遥游。
进攻的前提。陆逊既不为敌军的诱兵所惑,也不为部下再三请战所动。而当敌人暴露出弱点,出现军情疲惫时,立时抓住时机,予以反攻。而当乘胜追击,可获更大胜利时,又戛然而至,适时而退。因为在陆逊的三国战略定位图上,觉得稍显失重,三方出现鼎立偏差,都于东吴不利。三国晚期,就因东吴拥有陆逊这样的人才,才得以使东吴最晚被西晋所灭。然一统天下,一毕竟是大势所趋事。后东吴也被魏晋吞并,我国随之进入大一统的西晋皇朝。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