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故事 > 历朝故事 >

曹操故里说曹操

本文发表于2022-01-11 02:20:27 最后修改于2022-01-11 02:20:270人浏览
  三国一直都是大家晶晶乐道的话题,今天三国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说三国,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一 千面曹操

曹操故里说曹操

  1历史文献中记载的曹操

  2文艺作品中的曹操

  3考古视野下的曹操

  4思考: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二 回家

  1 家的概念

  2 七回亳州

  3 思考:在家乡人眼中,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 对话曹操

  1 人生要有意义

  2 理想要有层次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曹操是沛国谯人,是亳州人。

  在亳州,在曹操故里,说曹操。深感荣幸。

  承蒙市委宣传部安排,置身曹操故里,那一草一木,足以唤起历史的记忆。

  来到亳州,在曹操故里说曹操

  那么,历史上的曹操,他长得怎么样,在当时和后世人眼中,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

  接下来我们就讲千面曹操。

  

  先讲历史文献中的曹操形象。

  古时没有现在的影像设备,世界范围内,有影像记录的历史,不过二三百年的历史。对于中国来说,就更短了,只有百年的历史。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版刻中的曹操相貌,还有矗立在我们

  安居在家是父子关系,受命于国家之事,是君臣之分。(没有父子关系)充分体现曹丞相执法严明,不询私情,教子有方,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种美德值得中华民族借鉴和发扬。! ----罗贯中

亳州的曹操雕像,都是古人和我们对曹操的一种模拟想象,是一种艺术创造。

  在文艺作品中,尤其是在戏剧、电视剧、电影中的塑造的曹操,当然也不能真实还原曹操的相貌。

  虽然,在去年年底,有消息说,考古工作者找到了曹操墓,墓中有遗骨。复旦大学还专门立项,要检测曹氏的DNA,要检验真伪。而通过遗骨,结合高技术手段,复员古人的面貌,已经由中国刑警学院的赵成文教授证明是可行的。能否在1800年后,还原曹操的相貌,至少是件可期盼的事情。

  在考古领域中,对曹操墓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认定,恐怕还需要一个过程,一段时间。在能够盖棺论定之前,传世文献中对曹操形象在文字上描摹,可以让我们提前见到曹操。

  记载曹操相貌的文献有四种,它们是孙盛的《魏氏春秋》,裴启的《语林》,刘义庆《世说新语》,殷芸《殷芸小说》。

  孙盛和裴启都是东晋人,刘义庆和殷芸都在抄录裴启的说法。也就是说,关于曹操相貌,东晋人应该具有发明权。

  孙盛说:魏武姿貌短小,神明英发。

  裴启则是通过一则故事也展现曹操的相貌。裴启故事中的曹操扮成捉刀人侍立在崔琰身旁,匈奴使者的话,所反映出的曹操相貌,与孙盛的描述基本一致。

  二人关于曹操的相貌有共同的认识,也就是长得不怎么样。可是,却是一个极有气质的人。用俗话讲,人不可以貌相,海水不可以斗量。放在曹操身上正合适。

  对于裴启所记,研究证实基本不可信从。是一种传闻。

  历史上恶搞曹操,呈现一种规律。

  在出现南北敌对态势下,曹操就成为负面的典型。这里可以举三个例子:

  例一,《曹瞒传》。记载曹操的小名,佻易,割发代斩首,杀宠姬,杀粮官……

  例二,《世说新语》。有假谲篇,望梅止渴,心动杀人,睡眠杀人……

  例三,《鹤林玉露》。

  史书的记叙,崇简要。小说、野史的记载,讲细节,重情节。

  对待历史文献,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

  1、   史书取材有原点。越靠近时代的史书,真实性越大。

  2、   对作者要有甄选。要考虑到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写作动机。

  第二,我们来看一下文艺作品中的曹操。

  也许在大家的记忆中,曹操是因为《三国演义》的传布,而深入人心。曹操大奸大恶的形象,成为我们判别邪恶的尺度。在传统京剧中,曹操是被脸谱化了,大白脸,是他标志性的特征。一出场,善恶立判。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譬如在元曲中,有《三战吕布》,曹操足智多谋。清人曹寅,曹雪芹的祖父,写过《续琵琶》,是曹操与蔡文姬的故事,曹操形象很正面。郭沫若先生所写的话剧《蔡文姬》大概也就取材于此。

  现代京剧《曹操与杨修》,似乎也在舍弃脸谱化的曹操,树立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人性的曹操。有剧评家人说,这是一个黄脸的曹操。

  影视作品的曹操,代表性的有新旧版《三国演义》电视剧,《赤壁》等,很难想象没有了曹操的三国,究竟如何演义。

  不管怎么讲,文艺作品中的曹操,是艺术化的曹操,它有娱乐成分在里边,如果大家要树立自己心目中狡诈、暴虐的形象,那就不妨在文艺作品中,去认识曹操,在现实中,防范曹操。

  第三,考古视野下的曹操。

  去年年底,河南安阳安丰西高穴大墓的考古发掘,至今还是媒体关注的热点。这就在历史文献中的曹操,文艺作品中的曹操之外,又开辟出一个考古视野下的曹操,这个曹操,是真,是假?应该会有一个了断。

  来到亳州,在上面讲到的诸多曹操,便又增加了一个曹操,传说中的曹操。这是曹操老乡的财富,我无意去惊动它。

  二、回家

  

  七回亳州,实际上可以帮助我们从家乡的角度去了解曹操的人生。请允许我班门弄斧一次,在曹操的老乡面前,一一道来。

  1、一回亳州。公元179年,光和二年,曹操25岁,纳卞氏为妾。

  前一年,东汉灵帝刘宏把皇后废了,这灵帝的皇后是宋皇后,宋皇后的父亲兄弟因为皇后的失宠被废,也从天堂坠入了地狱,被杀了。曹操的堂妹夫宋奇,是皇后的兄弟,被杀了,因为这层关系,曹操受到牵连,被免了官。从宋奇这一点来看,曹家在当时的权贵阶层中,是有相当势力的。曹操在免官前,官居议郎。议郎是个多大的官啊?

  我们知道,曹操是在他二十岁的时候,踏入政界,开始做官了,二十岁对于人这一辈子来说,很重要的年龄阶段,二十而冠,成年了,可以服务社会了。进入政界,曹操做的第一个官,是郎官。史书中的记载很简单,举孝廉为郎,孝廉,是那时做官的资格,就如同现在要成为政府工作人员,要先经过公务员考试,通过了,有了资格,才能任职一样。东汉的郎官有很多,不同级别的郎官也有不同的官号,郎中、侍郎、中郎、议郎等,新进人员只能担任郎中,一般干部,虽然官不大,但与任职其他部门的新干部不一样,他们是皇帝身边的干部,随王伴驾,表面看很闲散,不需要处理专门的政务,但位置决定了他们不一般,他们有着其他新干部没有的条件,得天独厚的条件,能够很快熟悉朝仪,了解国家大事的处置程序,明晰国家的发较颍谌崭匆蝗盏难肮讨校侨蘸竽芄怀晌赖币幻娴闹耙倒僭焙皇祷 R话愣裕魑刹渴褂玫墓娑ǎ氯俗隼芍幸荒辏捌诼陀辛瞬畋鹑斡茫芰η康模岜煌夥牛季咛褰哟ズ痛碜耪务了。表现不突出的郎中,只能走郎官序列,继续接受考察了。

  曹操应该属于表现好的一类,他被任命为雒阳北部尉,负责京师北部地区的社会治安。从他造五色棒,棒杀违反法规

  奸相枉将虚礼待,岂知关羽不降曹 ----罗贯中

的灵帝亲信宦官蹇硕叔叔来看,曹操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很上心,是一个敢于执法的治安官,曹操的所作所为,应该受到表彰。没过多久,23岁的曹操被任命为顿丘县令,年纪青青,成了县处级干部,在外人眼中,曹操的前途不可限量。

  可惜,那时已是秽恶当道的时代,黑白混淆,善恶不分,曹操受到的这份表彰,实际上是对他严明执法的一种惩罚。将曹操支出京师,明升暗降,是恶势力集团的要求。

  曹操在县令任上也没有待太长时间,又被调回京师,还是做郎官,这次不再是小郎中了,是议郎,是大郎官了,还是县处级,平级调动。从实职到闲职,有回炉再造的意思,也许是要曹操再深刻温习一下那时的官场规则吧!

  堂妹夫的被杀,曹操在一连串的官场波折中,第一次被罢官。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家乡,是遮风避雨的港湾。

  在家乡,曹操娶了卞氏为妾。

  曹操的原配夫人是丁氏夫人,丁氏之外,还有一位刘氏夫人,刘氏夫人生下一儿一女,这儿子就是曹操的长子曹昂。曹操这一辈子,生育了儿子的妻妾有十四人,有二十五个儿子。

  卞氏,是曹丕、曹彰、曹植的母亲。是琅琊人,今山东临沂人,史书上说她是倡家,从事歌舞表演的艺人,这种行当,决定了她的流动性,从琅琊来到亳州,从而得以结识免官回到家乡的曹操。而卞氏,可能有鲜卑人的血统,这是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的一个推断,一来,史书记载琅琊有鲜卑人存在,二来,曹彰长着黄胡子。曹丕于187年生在亳州。

  

  2、二回亳州。公元185年,中平二年,31岁,称疾归乡里。

  这二回亳州的动因,还是和官场有关。

  在回到家乡前一年,30岁的曹操被任命为济南相,地市级的干部了,地方大员,曹操又有了施展自己政治才华的空间了。当年在北部尉任上,那股敢于执法的猛劲,早为天下所知,虽然多年遭遇排挤和打压,不被重用,但在乱世中,那些可以掌握国家命运的权贵们,也未必都想让国家垮掉,还是以灵帝为例,这位在权力金字塔最顶端的主宰者,享乐、荒淫,凡是昏君的特征都可以在他身上找到,也就是这么个昏君,在有为的臣僚眼中,也不是一无是处的。有位叫盖勋的大臣,一次,灵帝召见,要和盖勋谈谈话,灵帝问:天下为什么会乱呢?昏君也在思考。盖勋说:这都是您的亲信和他们的子弟闹的。灵帝就问身边的宦官蹇硕,那位被曹操棒杀叔父的蹇硕,真的是这样吗。蹇硕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灵帝又就组建西园军向盖勋征求意见,盖勋则认为,没必要,起不到什么作用,耀德不观兵,政治清明了,不需要动用武力。灵帝说:善。好,恨见君晚,大臣们怎么就没有一个说过这样话的,提醒我一下啊!从这则故事上看,上之昏昏,除自身的原因外,身边的人,难辞其咎。是要为皇帝的错误负责的。身边的人,小人太多,怀有利己之心,把国家权力当作了自家发财的工具,势必导致下对上的蒙蔽和误导,长久以往,上不昏昏,那才怪呢!东汉末年国家之所以走向衰乱,一个原因就是:小人太多。孔明先生就那千古传诵的名篇《出师表》中就曾作过总结: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盖勋就曾对自己的朋友们讲,当今皇帝还是个聪明人,就是被身边的小人蒙蔽了,我们要清君侧,选拔贤俊,国家的栋梁,以兴汉室。挽救国家,需要人才,曹操是人才,但真正用了,还是让当权的小人们感觉很不舒服,也许他们在重用曹操上,有着这样的思路:曹操受到了打压,受到了排挤,这么多年了,应该长记性了,该成熟了。孰未料到,曹操还未到任,济南地界的贪官污吏,就先行一步,跑了,曹操到任后,仍旧保持着他雷厉风行的执政风格,除残去恶,不过,说曹操没有顾忌到上层对自己的看法,也不现实。秽恶必除,是曹操的真性格,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性格,也知道这样做,虽然地方可以清明,但肯定会得罪小人,损害了小人的利益,小人一定要搬弄起是非,这次就不是个人宦海沉浮的问题了,而是自家的老小,也会因为自己的有所作为,受到连累。这是时代的悲哀。摆在曹操面前有两条路可选:一条路,继续做下去,粉身碎骨,家破人亡;一条路,退下去,一己之力,太弱,一个人的声音过于纤细,难于匡正时弊,保证家庭的安全,是可以做到的。曹操选择了后路。这就有了曹操二回亳州。从曹操在家乡所表露的情怀看,是要做一个假隐士。为什么这么说呢?

  形式上的隐士,在谯东五十里修建精舍,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泥水自蔽,与外界隔绝。内心中,曹操做不到,他有他的想象资本,才31岁嘛,还算年青,人生还长着哩,就不信这世道会一直黑暗下去,总有一天会迎来光明,有希望,就有人生。曹操的隐居,不是为了享受寂寞,是为了迎接光明。

  故乡,是曹操躲避黑暗,保存希望的家园。

  3、三回亳州,公元202年,建安七年,48岁,军谯。

  再说第三次回亳州,在此之前,还有一次未能成行的回乡。在回乡的路途上,曹操首倡义兵。这里就不谈了。在百家讲坛上做过详细的描述。

  这第三次回亳州,与前两次不一样,第一次是免官,第二次是规避风险。这三次,这时的曹操,是在官渡之战之后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的曹操,从弱小成长成为时代最强者的曹操,率领大军回到故乡,是有些衣锦还乡的意思。然而,这时的曹操,却没有让我们接近他的喜悦,而察觉到的却是他的温情,曹操颁布了《军谯令》,令文八十多字,展现了政治家的情怀,声明了多年争战的目的,是为天下除暴乱,试问,在那时,无论是袁绍,袁术,还是刘表,乃至于刘备孙权,他们有这样的天下关怀嘛?他们的作为,无非是在为自己盘算着,为了眼前利益而争斗着,为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忧虑着,天下,已不是他们关心的对象了。天下安危,和我何干?曹操却在故乡的土地上,明确了自己的方向,你说他矫情,你说他在掩饰,但在昔日熟悉的故土上,居然看不到一个熟人,凄怆伤怀,这只能是一个有着真性情的人,才能有的感情,矫情、善于掩饰的人,完全可以视而不见,完全可以不用去理会死者的魂灵。曹操做不到,一个对身后,对死去还要和自己乡亲见面的人,我们无权剥夺他的温情,曹操也不应该被色彩化,还原他是一个人,一个曾经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的人,是我们对曹操这样的历史人物应持有的态度。

  4、5、四回亳州,公元209年,建安十四年三月,55岁,南征荆州,还过乡里。

  这四回和五回亳州,要一起讲,它们都发生在建安十四年,一次在年初,一次在年底。距离温情的曹操,过去了七年。这时的曹操,应该还沉浸在赤壁的浓烟烈火中,虽然他不想承认这次失败,但过去的一年,已经无法更改,成为历史,成为埋藏在曹操心里永远的痛楚了。两次回到家乡的曹操,并没有给我们留下只言片语,能让我们去还原那时的曹操,他的所思所想。好在,随父征战的曹丕,感物伤怀,做了一篇《感物赋》,面对自己亲手种植的甘蔗,在经历了夏季的繁茂,秋季的凋零,先盛而后衰,感受到了兴废之无常。对于曹操来说,原本在建安十三年就可以毕其功于一役,完成安定天下的夙愿,现在看来,就有可能要无限延期了。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