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故事 > 历朝故事 >

论合淝之战

本文发表于2021-12-30 22:33:04 最后修改于2021-12-30 22:33:040人浏览
  三国历史一直都是大家晶晶乐道的话题,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说三国,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三国时期以少胜多的战斗例子不少,其中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三大著名战役和这三大战役相比,稍微逊色一点的就是合淝之战了。说起合淝之战,也是比较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那么,我就从军事角度来论述一下这场战争为什么会是以张辽取胜,孙权失败而告终。

论合淝之战

  我们先看一下战前双方的兵力对比,魏军这边只有7000人,多说1万人左右,而孙权军有十万人,就将领来讲,魏军这边只有张辽,李典,乐进。而孙权方名将不少,吕蒙,甘宁,凌统等。就地形来看,魏军略占优势,有城郭可以坚守,可以凭高而下拒敌。就士气来说,魏军因为人少,听说孙权军有十万人,也有动摇胆怯的一面。而孙权军以多打少,士气正高。就局势来讲,在打合淝之战前,孙权军刚刚攻占合淝的屏障,也是合淝粮仓的皖城,虏太守朱光。魏军失去了屯粮基地,并且合淝前面再无屏障可守。对魏军极为不利。而孙权军拿下皖城后,军队士气正旺,逼近合淝,气势逼人,大有一战可以拿下的架势。种种局面显示着魏军不利而对孙权军是非常有利,为什么孙权军最后却失败了呢?

  闲话少说,直接进入正题,打仗要想赢,必须遵循三条准则,一是知己知彼,二是准备充足,三是等待时机。其实打仗有很多要诀,绝不仅仅是这三条。但是正是由于其复杂性,这里就不能一一细讲,想熟悉兵法的爱好者可以买本《兵书战策》详加研读。我这里仅列举这三条来逐一说明下。先说知己知彼。

  战前,张辽先分析了当前的形势,这点做的非常好,当此为难时刻,身为大将首先要作到的就是冷静,沉着。绝对不能自乱阵脚,惊慌失措。这是兵家大忌。张辽面对大敌当前,十分冷静,他认为,现在皖城已经丢了,孙权军队士气正高,仅凭这点兵力是很难坚守的,要想守住这合淝,就必须主动出击,先挫敌人锐气,振奋己方军心,然后再退回城中坚守,这样就好守的多。而且张辽判断,孙权对自己的虚实非常清楚,绝对想不到我们会主动出击打他一轮,这样他就会对我们没有防备,攻其不备,一战可胜。只要双方交手这第一仗打胜,后面就好打

  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同戮! ----罗贯中

多了。如果这第一仗败了,使原本军心本来不稳,士气本来不高的军队再次受到重挫,很有可能这城就守不住了。因此无论如何,这第一仗必须要打胜。他对孙权的情况也非常清楚,对方来势很猛,大有一战可得的架势,自己身为主将,万不能被对方的气势所吓倒。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定军心,提高士气。

  张辽对敌我双方的态势做了一番简单的分析后,他开始着手准备。第一步就是化解他和李典的矛盾,做到全军上下一心,共同抗敌,把私旁谀院螅依孀畔搿U獾闶呛苣涯芸晒蟮模彩呛芏喙磐窭吹拿餐奶氐悖獠攀钦嬲拇蠼牡浞丁!拔撸写蠖瘸纱笃病薄Q菀謇锼懿的这番话,用在张辽身上是最好的体现。而李典在这点上也做的很到位,坚决服从主将安

  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豕犬而---演义中曹操原话 ----曹操

排,不去掣肘。全军协同一致,上下一心,共同抗击来犯之敌。团结,也是打仗胜利的关键因素。第二步,招募敢死队。张辽知道,这一仗下来,八成是凶多吉少,敌人势力太大,但是自己也必须以攻对攻,以攻代守,如果不这么做,很难达到振奋全军的目的。因此所挑选的担任第一批进攻的士兵,必须是非常勇猛不怕死的人,阵前不能畏惧后退的人。张辽在选人上也很仔细,是亲自挑选的八百人,挑选完后,张辽对他们做了一番激励。这样一来,这八百人就明白了自己所要承担的艰巨任务和使命。他们也明白自己虽然牺牲但是是光荣的,自己的家人也能受到很好的优待。如果侥幸活了下来,还能得到优厚的封赏等等。当然史书记载的没有这么细,但是,即使史书没记载,我们也应该能想的出来,大敌当前,一个大将该怎么做,能使手下士兵心甘情愿为自己效死力。绝对不仅仅是某些文官在军队里面捏着拳头空演讲那样,要知道,一旦到了那个时候,捏拳头喊空话是没有用的,弄不好反而适得其反。所以我们看,史书记载,当第二天开战时,张辽是第一个冲出城来的,随后跟着八百敢死队。这就是大将所起的模范带头作用。这个时候,必须身先士卒,冲在第一位,才能激励手下的士兵不顾自己的生死往前冲。如果你自己先后退,士兵不明白怎么回事,一看帅旗在后撤,自己也就都跟着稀里糊涂的撤退了,那这仗还有的打吗?

  张辽把准备工作做完后,就是等待时机了,等待时机,是非常重要的。兵家讲究的战机,转瞬即逝,一是眨眼的功夫,就看你抓的住抓不住。抓的住你就有机会赢,要是让战机溜走,那你就有可能输。因此战机是非常主要的,等待时机,就是等待敌人的破绽;等待敌人的漏洞;等待敌人麻痹放松的时刻。那张辽等的是什么时机呢?就是等敌人到城下,还没布好阵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冷兵器时代,打仗是很讲究阵法的,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清朝时期,阵法基本上是打仗所必须要用到的。张辽知道一般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敌人必然要布阵围城。况且孙权是十万大军。如果让他们把阵布好了,把城围的跟铁桶一般,那自己再冲出去可就是送死了。惟有趁敌人人数多,布阵慢的特点,趁他们还没忙完,马上带军队往最薄弱的地带冲,只要冲他一轮,不求杀多少人,把阵型冲乱,达到突然性,能挫敌锐气就算胜利。于是后面的情况大家就都知道了,孙权大军刚到,脚步还没站稳,张辽就开门杀出来了,孙权被打的措手不及,一看张辽直接奔自己来了,吓的连忙往山上躲,左右赶紧护卫。孙权就指挥人围困张辽,大军也顾不得进攻合淝城了,全忙活保护孙权,围攻张辽了。结果合淝城就暂时得到了休整和喘息。张辽这一轮也杀了几百人,把敌人打蒙了。这第一仗张辽胜了,而胜就胜在张辽带敢死队出城搅和一番,把敌人杀死几百,把孙权打的连惊带吓整的够戗,孙权军居然连张辽一根毛都没碰到,更别提活捉了,结果让张辽领着剩下的人就这么突围进了城,吴军士气顿时就下挫,魏军在城上看到的,都涨了士气,提高了精神,勇气也倍增,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吴军也不过如此嘛。大家就更坚定了坚守城池的信念。

  合淝之战后期,是曹操军从汉中赶来支援,直接同孙权军交战。最后双方因为互有胜负而退兵。那么我们在分析完魏军获胜的原因后,也来分析一下吴军失败的原因和后期双方为什么退兵的原因。先说吴军失败的原因。吴军失败的第一条原因就是轻敌,这是最主要的也是最直接原因。为什么会轻敌?因为孙权通过情报得知,曹操在汉中,这一时半刻是回不来了。合淝城兵力又少,自己带十万大军去拿下是十拿九稳的事情,因此就大大咧咧的出征了,果然第一仗就把皖城拿下了。拿下后孙权加速进军,情报工作也不做了,对方主将什么样的人也不分析了,怎么打合淝的战术也不制定了,反正我人多,就是往城上象蚂蚁一样爬,堆也能把合淝堆下来。就这种骄傲轻敌的心理,他还能分析敌人的举动吗?照常理,正常有头脑的将领都知道,敌人失去了屯粮重镇,一定要有准备和动作,会做什么样的准备?要搞什么样的动作?这些都应该开会议讨论的,孙权呢?怕是没开会分析吧?他不去分析敌人的心理动态,不去设想敌人下一步该怎么办,不去做到料敌于先,如何不吃败仗?张辽打就是打他没准备,假如他有准备,张辽打的成吗?恐怕也没命了。更别提什么士气不士气的问题了。因此这轻敌一条,很要命。

  第二点,孙权本人就有问题。孙权他本身就不是带兵打仗的料,他和刘邦一个类型,坐家里看家,用人在前线打,自己等信儿还行,可轮到他自己带兵,那可就不是他的强项了。孙权是什么在行?政治在行,军事不是他的特长。我们查历史可以去看看,孙权从他即位到他死,亲自带兵打了多少次合淝了?哪一次成功过?都失败!没一次打赢,还有一次被敌人打的二十多天没敢下船。周瑜,陆逊用兵,即使是吴军陆战不行,也不至于次到这样吧?合淝之战居然是他亲自指挥,他指挥,决断权就在他,他本身就不懂,他的判断力就差,和大将带兵就不一样。等身边的将领发现战机再报告给他,他批准完,战机早就没了。一句话,耽误事。战场上有很多需要当机立断的情况,是来不及请示的,孙权不懂兵法,他又不知道战机在哪,等请示完,他批准了,那菜早凉多少年了,哪道菜也别想吃着。

  第三,准备不足,这也是他轻敌造成的,前面讲过,没有分析敌人的心理,揣摩敌人的想法,没有分析敌人下一步会怎么做,因此他到城下布阵被打了措手就最能体现他的准备不足,这里就不细讲了,归结到他轻敌上。是因为轻敌才导致的准备不足。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